首先,政府宣佈一系列打房措施,包括將針對3年內脫售房產者征收高達30%產業盈利稅,提高外國人購買房屋門檻至100萬令吉,並宣佈推行更多可負擔房屋,為興建此類公寓的發展商提供津貼措施。政府借此打擊房產投機活動,抑制房產價格。
可是,根據過往經驗,政府的可負擔房屋計劃在推行時並沒有廣泛宣傳,人民無法掌握這方面的訊息,加上可能出現執行上的偏差,導致民眾無法取得相關資訊而無法受惠,這點值得政府檢討,否則民眾最後對計劃的結論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政府在本屆預算案重點對即將在2015年4月1日落實的消費稅措施作出大篇幅的解說。雖然要人民瞭解措施帶來的利益,但是相信被新措施嚇跑者也不少,況且6%消費稅比預期中來得高,各界人士期望政府“手下留情”再減一點!而且消費稅涉及方面甚廣,其利弊還有待斷定。
政府“一諾千金”,將一個大馬援助金額逐步提高,從之前的500令吉,上調150令吉至650令吉;月入3千令吉以下的家庭,可獲得650令吉援助金,算是兌現大選承諾,也算是最大利好。
不過,這卻稱不上是“驚喜”,畢竟政府之前已承諾會逐步提高援助金至1千200令吉,一切在預料之中,而且高消費稅措施或抵消了政策的好處。
再來,政府開始要開往津貼削減之路,繼每公升RON95汽油於9月初削減20仙津貼後,政府也在預算案中宣佈削減每公斤34仙白糖津貼,為國家的減赤努力而奮鬥。希望政府在減少津貼後,可以善用所省下的政府財庫,大力發展惠民措施,至少能讓中下階層受惠。要不然削減津貼後,許多飲食業者將趁機調高售價,屆時不但無法讓普羅大眾受惠,相反地卻可能深受其害。
說到最後,若是單靠政府不斷派發的援助金,而且普遍上一年才一次的援助金,只不過是杯水車薪,說實在是無法在我們的生活上起太大的效益。或許,對於一些處於赤貧線下的人民,援助金是不可多得的“禮物”,至少能對生活有些許的改善,並得到些許的安慰。
希望政府能夠逐步協助國民朝向高收入國的目標邁進,否則打工族打了幾十年工,最終還是存不到錢的,大有人在,薪資趕不上通膨的來襲永遠是最大的根源,生活負擔苦不堪言。處於目前入不敷出的年代,即使只養活自己都顯得困難,更何況是擔起一個家庭,恐怕已“活不過去”。
預算案過了,個人所得稅削減1至3%後,我究竟得到了甚麼,我好像還是甚麼都沒有?
(星洲日報/焦點評析文:李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