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收購台北101大樓事件而鬧得沸沸揚揚的IOI產業(IOIPG,5249,主板產業組)表示,該公司只想賺錢,不要經營權;而有意收購馬航的Jentayu Danaraksa公司(JD公司)也強調,該公司不是要尋求馬航經營。
看來現在不少收購者似乎都有同樣的心態:“要錢不要權”。
一家企業斥巨資收購重大資產,但只想單純做一位被動的投資者,不去爭經營權,表面上令人難以理解,但背後應都有其原因和考量。
台北101大樓是台灣的地標,IOI產業意圖染指已引起台灣人反彈,該公司表示不爭經營權,有助緩和反彈聲浪,增加收購案獲通過的幾率。
至於JD公司聲稱不要馬航經營權,也是為了讓國庫控股和公眾認同其收購計劃的說詞,但該公司表示只是要協助穩定馬航財務狀況並讓馬航所有員工保住飯碗,則未免太過偉大,令人看傻眼。
JD公司只是空口說白話,沒有拿出財務證明,人們都不看好它所謂的拯救計劃能夠落實。
至於IOI產業則實力雄厚,要向銀行借錢不成問題,令收購計劃成功的幾率大增。
但是,該公司還需要說服市場,如何在不爭奪經營權之下,確保一切在自己掌握之中,讓101大樓能夠順利成為其搖錢樹。
該公司一旦收購成功,將擁有101大樓的37.17%股權,已經是單一最大私人股東(僅次於泛官股的44%股權),要自行放棄“話事權”,似乎說不過去,小股東也未必接受。
這令人想起全利資源(QL,7084,主板消費品組)的個案,該公司擁有麗鴻(LAYHONG,9385,主板消費品組)的26.8%股權,麗鴻創辦家族則持股為44.17%,而將全利資源的代表踢出董事部,這就是沒有經營權的後果。全利資源為了保住本身利益,宣佈展開全面獻購,結果無功而返。
IOI產業在安撫台灣當局之余,也要多想想,如何確保股東的利益獲得保障。(星洲日報/財經小品:李勇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