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過去幾個月的連續暴跌後,國際油價肯定會繼續成為2015年最受關注的投資主題之一;身價已嚴重縮水的油氣股,也是一樣。
“人人悲觀我樂觀”原理,是否適用於血流成河的油氣體股身上?誰又會可能成為低油價環境的大贏家?
影響不如預期嚴重
對於油價猛跌,本地投資者最主要的憂慮不外乎大馬經濟和財政條件將遭受巨大創傷,進而讓國際信評機構有理由調降大馬債券評級,鼓勵外資持續拋售大馬債券和股票。
然而,有分析員質疑這樣的憂慮並非建立在理性和邏輯之上,因油價暴跌對大馬經濟的影響,或許遠不如人們想像般嚴重,原因如下:
1.大馬已非石油淨出口國
很多人並未察覺到,大馬今年至今的石油進口其實已超越出口,不再是石油淨出口國。
有鑑於此,在擔憂油價暴跌將讓出口放緩之際,投資者也該同時意識到,原油進口價值亦將同時下滑,加上馬幣大幅貶值可能對進口構成下壓,大馬經常賬遭赤字纏上的風險仍然偏低。
就連表現得最為悲觀、預期大馬最早在首季出現經常賬赤字的安聯黃氏研究,也預期赤字只是極短暫的現象,大馬將在2015年保持貿易盈餘地位。
2.透過其他管道確保赤字達標
對於油價暴跌將拉低政府收入,分析員認為政府在11月宣佈完全取消燃油津貼,基本上就已經替大馬政府建立自然護盤地位,因流失的石油收入就由省下的燃油津貼來填補。
雖然聯昌研究預期,一旦布蘭特油價跌破每桶65美元,大馬取消津貼所省下的資金將不足以彌補石油收入減少,惟多數經濟學家仍認為大馬財政仍有調整空間,政府有能力透過削減其他開銷或增加收入,來確保赤字達到3%目標。
選擇性吸納油氣股
正是由於考慮到上述兩點,大多數分析員才會繼續樂觀看待馬股前景,因馬股基本面並未因油價暴跌而動搖。
如此說來,股價從去年下半年起嚴重縮水、整體跌幅甚至超越油價的馬股油氣股,是否也是“非理性暴跌”?趁低吸納機會是否已經浮現?
有關這個問題,《星洲財經》發現各證券行如今在評論油氣股時,幾乎都會語調一致地建議:僅適合選擇性吸納。
分析員認為,馬股油氣股如今面對的不僅是油價暴跌的威脅,其他挑戰還包括走出區域所面對的競爭,以及原本高於同儕的股票估值。
因此,在下修賺幅預期、目標估值和油價預測後,不少油氣股的目標價都慘遭分析員大幅調低,包括一些領域巨頭如沙肯石油(SKPETRO,5218,主板貿服組),所以即使各油氣股股價已大幅縮水(多數已較巔峰期回調50%或以上),反彈力道卻始終受限於低迷投資情緒。
分析員認為,在現有投資條件面前,有意趁低吸納的投資者應該把焦點放在那些已鎖定龐大訂單、資產負債表強穩、涉足中下游業務的油氣股,因為中短期盈利能見度較為清晰,有助抵禦油價暴跌掀起的逆流。
另外,分析員也建議投資者規避那些訂單稀少但填補進度緩慢的油氣公司。
目前,馬股油氣股中掌握最多訂單的,分別是沙肯石油和阿瑪達(ARMADA,5210,主板貿服組),前者掌握268億令吉訂單,相等於2015財政年年化營業額的2.6倍;後者則掌握234億令吉訂單,相等於2014年年化營業額的10倍。
低油價的贏家
油價猛跌,讓一些領域順勢成為贏家;目前,較受市場看好的最大受惠者,包括燃油成本看跌的亞洲航空(AIRASIA,5099,主板貿服組)以及發電成本有望下滑的國家能源(TENAGA,5347,主板貿服組)。
惟若國能透過調低電費將省下的成本回退給用戶,加上汽油售價在自由浮動機制下走低;到時候,各個領域如製造、消費股等,均將廣泛受惠,對馬股盈利的振興效益遠比讓國能獨肥要高得多。(星洲日報/財經‧展望2015: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