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時,尚沒有核心業務的特別併購(SPAC)公司,主要憑著公司管理層的專業與經驗為號召,以先籌資後獲利投資方式進行,至今已獲得投資者的認同與接受。
惟若是公司還沒業務及尚未賺錢,開銷卻一大筆,可說是未見官先打20大板,相信將打擊投資者未來投資此領域的信心。
甫於去年8月中上市的最新特別併購公司——REACH能源(REACH,5256,主板特別併購組),最近在其年報中披露,截至2014年7月31日為止財政年,該公司蒙虧2千840萬令吉,大部份為上市用途開銷,比之前3家特別併購公司的數十萬令吉上市開銷高,令投資者深表關注。
根據REACH能源最新的財報資料顯示,上市開銷為2千402萬4千339令吉,顯然比馬股首家特別併購公司——木槿花石油(HIBISCS,5199,主板工業產品組)、CLIQ能源(CLIQ,5234,主板特別併購組),以及SONA石油(SONA,5241,主板特別併購組)的類似開銷,高出數十倍。
根據所得資料顯示,上述另外3家特別併購公司的上市開銷,分別為21萬7千令吉、37萬4千483令吉及35萬6千413令吉,與REACH能源相差數額顯著。
特別併購公司的營運效率及透明度,比其他上市公司更重要,因上市時,不僅沒有過去經營或獲利記錄,光憑對管理層的信心而投入資金,相信投資者都希望他們的資金獲得良好的管理與善用,特別是在未賺錢先使錢這方面,有必要拿捏得好。
REACH能源的上市開銷,比類似公司高,可能有其原因,惟相信有必要加以更詳儘作出解說,以厘清一些投資者及市場的疑問,這對公司未來發展及投資者而言,都是皆大歡喜的結果。
在使用大眾資金時,木槿花石油的管理層即做出良好的示範,甚至在覓得合理併購對象之前,公司董事們都不願領取薪水,儘量將整體成本壓至最低,顯示他們非常珍借來自投資者大眾在公司所投下的資金。
若是日後公司賺大錢,那時需要花大錢進行營運或發展,相信沒有太多的投資者,包括散戶投資者的太大異議。惟現在公司連資產都沒有購得,還是採取謹慎省錢作業模式為妙。(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李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