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農曆年到來之前,多數的華人家庭,都會來個年終大掃除,在每次的打掃,總會將一些衣服、日用品打包,然後交給回收中心,或是慈善機構,讓家中儲物室或衣櫥騰出一些空間,也可以消除一些壓迫感。
以我們對舊衣物的瞭解,買回家後穿了一兩次,覺得不舒適、說不出原因的不喜歡,或是在服裝店購買了,回家放進衣櫥之後,就讓衣服在櫥里“休息”,都將被列為舊衣服;當然,也有一些衣服質量很好,穿了一些時候還相當新,可是,卻因為自己長胖或變瘦、不合身了,將這些歸為舊衣服。
說到舊衣服,聯合國貿易商品統計數據庫,不久前整理了一份報告,顯示英國是全球第二大舊衣服出口國、排在美國之後;英國每年丟棄的舊衣服當中,除了有些拿去銷毀,大部份會轉交到適合者手上。
這些“重獲新生”的舊衣服,可以是通過捐增或轉售的方式進行,而轉售的途徑之一,就是出口轉售。報道指出,英國平均每年出口總值6億美元的舊衣服、美國則有6億8千700萬美元。
在亞洲區域,數據顯示,韓國和日本是本區域出口舊衣服數量和總值最高的兩個經濟體,韓國是全球排名第四大的舊衣服出口國、日本則排在全球第10名。
一般人認為,舊衣服出口價值高,表示這個經濟體所捐出的舊衣服本身的轉售價值高,也可以被視為服裝比較前衛、或者衣物質量比較好的出口經濟體。
從舊衣物過剩反映,當前人們在這方面的採購,多數時候是超過了,再來是現代人過年,在年貨方面的預算,也幾乎是超出所需,不論是年餅、柑果、飲料、年菜(魚、肉等)等,往往讓許多家庭無法裝載。
也許多數的人認為,年菜豐盛能突顯出家族在社區的地位,可是,在資源寶貴的今天,這樣子浪費其實很不好。
少數一些人為了不浪費,儘量將好吃的年菜往肚里裝,結果是苦了自己的身體,原本應該好好休息的幾天假期,腸胃卻更累了,必須要不停的工作,甚至是吃出病來也不出奇。
在物資並不豐富的舊年代,當我們提起年貨是甚麼的時候,人們的回答可能很統一。對於普通百姓,年貨是一桌難得吃上一頓的好飯菜、年貨是想要已久、終於買到手的新衣服,年貨是小孩子口袋裡紅紅綠綠的糖果。
不過,在物資豐富的新時代,好飯菜是隨時都可以吃,衣櫥早就掛滿了衣服,糖果吃太多,小孩子開始怕蛀牙,情景已大不相同。
今天,過農曆年前不只是購買衣服、食品、飲料等年貨,另一個在佳節前銷量增加的是數碼產品、汽車銷售也不落人後,哇!這可是一件大型的年貨,食品與服裝這些傳統年貨,已變得有些不傳統了。
嚴格來說,年貨的概念已變得難以界定,而辦年貨似乎也成為一種形式,讓人們在忙碌的喜悅中,感受到年的到來,採購年貨的過程中,為自己增添一份好心情。
坊間有人說,年的味道越來越淡了,不過,只要細心觀察,年味其實是無所不在的,在一年只穿幾天的唐裝銷量大增、在美容/理髮院必須預約的長龍、在家電賣場購買大屏幕彩電的隊伍中,顯示人們對農曆新年還是滿心的期待。(星洲日報/焦點評析:鄭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