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股票不尋常交投(UMA)質詢,回以“不知情”,已經非常令人啼笑皆非了,原來還有更加厲害的。
上週一(2日),合成實業(CIHLDG,2828,主板消費品組)飆高43仙,至1令吉89仙漲停板水平。當天,大馬股票交易所保持沉默。
隔日,合成實業繼續攀升,一度高漲21仙至2令吉10仙,這時候,交易所終於“後知後覺”發出質詢文告,要求該公司解釋股票的不尋常交投。
可想而知,合成實業馬上應聲回落,最後下滑4仙,收在1令吉85仙。
該公司的股價漲跌有跡可尋,算不上太戲劇化,他們的回應文告才是最精彩的部份。
合成實業在盤後說:“公司正與多方洽談一項涉及合成實業的潛在企業活動。鑒於洽商處於初步階段,仍存有變數,我們認為,如果貿然在這個時候就針對前述潛在企業活動向大馬股票交易所公佈任何為時過早和不夠完整的文告,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2011年7月5日,合成實業洽售負責百事可樂瓶裝業務的子公司Permanis時,也發出內容相似的文告:“公司已與多方進行探討磋商,但相關磋商處於多變的階段,並未有任何具體或決定,公司將在有了確切結果時作適當公佈。”
兩週後,該公司宣佈以8億2千萬令吉,脫售Permanis予日本最大啤酒公司朝日集團(Asahi)。
比較這兩份文告後,我們會發現,原來該公司始終未弄清所謂“責任”的意思。
截至上週五(6日),合成實業今年至今上揚89%,如果漲勢全歸功於上述所謂的“潛在企業活動”,那麼該公司依然堅持拒絕透露計劃詳情,這才是不負責任吧?
又或者,這家公司寧願市場謠言繼續滿天飛,任由股價可能陷入大起大落的局面,損害有意長期持股投資者的利益,這是負責任嗎?
最讓人好奇的是,到底是哪些“潛在企業活動”,足以讓這家股價一度靜如止水的公司,在今年一飛衝天?
顯然,合成實業的文告並未交代清楚造成股票不尋常交投的原因,如果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接受這樣的作法,我們能怪上市公司總愛發出敷衍的文告嗎?(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文:王寶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