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全球各地出現任何的天災人禍,在政府仍手忙腳亂,忙於擬定救災政策時,基督教救世軍、慈濟等慈善團體往往已準備就緒,隨時都可前往災區進行賑災。
正是如此大的效率反差,國際慈善團體才會如此備受各界讚譽。可是,最近卻接連爆出慈善團體的財務或投資項目存在爭議,令人重新審視慈善團體的運作模式是否存在問題。
以微軟創辦人蓋茨夫婦(Bill and Melinda Gates)共同資助的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來看,這個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資產規模高達435億美元,還有一眾富豪資助,根本一點也不缺錢,但英國《衛報》在分析其2013年報稅資料後,發現該基金在石化燃料企業上,最少投資了14億美元,成了縱容全球暖化元凶之一。
慈善基金為了救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自然需要通過投資來擴大基金規模。說實在,慈善團體投資並沒有錯,錯在投資的方向。
慈善基金本來就打著向世人傳遞愛心的使命,但為了賺錢傳遞更多愛心,而向對人類、環境和社會帶來更大傷害的企業,是不是與原本善意的出發點相違背了呢?
一家企業,甚至是慈善基金會規模不斷壯大,身上背負的社會責任也就越大,更是需要加強自我的監管和小心投資,否則一旦投資到黑心企業,甚至是助長市場炒作風氣,豈不是違背當初成立的初衷,對得起多年來不斷捐助的大眾嗎?(星洲日報/財經小品:洪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