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巧克力商Mars和Barry Callebaut估計,5年後,可可豆可能短缺100萬噸,15年後可能短缺200萬噸。
這兩家公司簡直坦蕩蕩告訴消費者:現在不買我們的巧克力,接下來只會越來越貴。
可惜,消費者不會因為兩家公司的預測,一窩蜂衝去搶購他們的巧克力,因為巧克力不是必需品。
除非他們賣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或者,像大馬一樣,消費稅(GST)即將開跑,卻基於不確定因素充斥,造成不少消費者囤積日常用品,將房子當成貨倉。
消費者總是悲觀的,他們聽進不少咖啡店茶客的意見,認為所有東西都會在消費稅落實後漲價,卻忽略了也有東西可能降價的事實。
我們不能全怪消費者,因為消費稅存有許多灰色地帶,顧著賺錢的商家一有機會肯定會將成本轉嫁,更糟糕的是,距離落實日期不到一週,官員們竟然還無法斷定某些物品能否豁免消費稅,以致見縫插針的說客們能夠繼續尋找空間,打亂消費者的信心。
雖然說,消費稅對政府重要、對商家也影響深遠,但受到消費稅最大衝擊的,不是為數眾多的消費者嗎?有關部門花費許多人力和物力在商業機構上,一再警告商家不可逃稅,他們到底花了哪些資源在教育消費者呢?
面對消費稅,消費者仿如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誰說沒有道理呢?
(星洲日報/財經小品:王寶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