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股創業板,向來給人的印象是那些規模不大、素質參差和投資風險偏高的上市公司的棲息地,整體而言不算太好。
為此,那些有心搞好業務的創業板上市公司,大多會業務達到主板上市條件後,向當局申請轉往主板上市,以便吸引更多投資者的目光,兼提昇公司形象。
證監會和大馬交易所的轉板指南顯示,創業板公司要轉到主板上市,需先符合數項條件,而當中最關鍵的是有關公司必須在過去3至5年內累積2千萬令吉淨利,且最新一年的淨利不得低於600萬令吉。
這樣的條件,對多數創業板公司而言確實頗有難度,卻也同時突顯出成功轉板的可貴。
然而,有一點讓筆者深感奇怪的是,既然創業板公司需極其努力才能升遷至主板,為甚麼主板公司卻永遠不必擔心被下貶至創業板?
在“只升不降”的制度下,上市公司其實只需成功駐入主板,就等於上了神台,再不會被貶下創業板,惟需知“花無白日好”,那些現在表現不錯的公司,難保能永遠比創業板公司更高一等,我是說基本面。
不過,即使業績衰退至遠遠落後主板上市標準,主板公司也還是主板公司,不會因此跌落創業板。其結果是,某天人們會奇怪地發現,一家基本面不錯的公司僅在創業板交易,另一家全無基本面的公司,竟是主板公司。
試問這樣一來,將馬股分成主板和創業板的意義,是否仍然存在呢?(星洲日報/財經小品: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