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通過聯儲局從2009年開始執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買國債(如印鈔票)拯救經濟。英國日本也先後加入行列,最近輪到歐盟也開始大印鈔票或購買債券推動經濟,加入政府肩負債務責任振興經濟,暫時看來QE還是沒完沒了;無論QE登場或退場,都為全球市場帶來諸多不明朗因素。
目前這個政府印錢救經濟的時代,政府更為直接及更活躍地參與經濟活動,巔覆以往的傳統正規貨幣政策,使經濟模式變得更复雜,因為經濟活動不再僅是以賺取利潤為主,惟參雜著更多政治考量與技倆。
一般的刺激經濟政策,主要是落在財政和貨幣政策,惟這些國家財政都是赤字欠債累累,已經不能再使用財政政策,惟有通過貨幣政策應對。而貨幣政策傳統上是靠調整利率,它們的利率已是零或接近零水平,不可能再降息,或沒有降息的空間,所以唯有採取非傳統貨幣政策的數量擴張QE手段了。
先進國政府大印鈔票,實是非常自私的做法,因它殃及池魚,推高全球通膨負面影響很大,他國人民承擔通膨及購買力削弱而受苦,各國因市場充斥游資而競相貶值,就會引起貨幣戰,使全球產生諸多不明朗因素。
全球市場最後會產生甚麼的後果,實是難以預料。美國近期表示將要退場起息,郤也使全球市場震動不已,擔心之前游資推動的資產泡沫爆破,後果一樣令人堪虞。
政府發債印鈔票之舉推動經濟,如今似乎已變得合情合理常態,把國家債務擴大以債還債,只要政府還在,經濟好壞相隨,不會如私人界般這麼容易破產。不過,它也把政府債務擴大與深化,若是一旦失控所產生的衝擊力,也將更為嚴重與棘手。
把債責轉移給更能承擔更大風險的政府身上,若是達到頂限要調整,相信幅度會比之前由私人界承擔的程度更為嚴重與廣泛,其後果目前看來還是令人難以想像。
美國經濟雖有好轉,不過,它的政府肩負的天文數字的國債,已是沒有太多人有興趣去關注和討論,因為說了也不能做些甚麼,數目已大到難以解決。
截至2013年財政年時,美國的國債已經達到17.750兆美元(或是17萬7千500億美元),或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6.8%。今年初為止的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規模已增至18.1兆美元。
一國政府的目標與議程眾多,採取任何的經濟措施已不再是單純是經濟目標,反而是加入政治因素在內,使情況變得复雜得多。
政經合一可能產生更大利益衝突,或是一旦濫權貪污的程度更令人咋舌的機率更高,因為本應作為管制單位的政府,你還能期望它對自已做的生意或做錯事後,會自我進行監督及自我嚴懲嗎?
大馬沒有能力與大國拗手瓜,唯有居安時思危,加強經濟體的基本因素,以應付未知的任何全球市場衝擊甚至危機,到時至少可將任何潛在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點。(星洲日報/焦點評析:李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