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首季已經結束,已經出來的數據顯示大馬經濟表現差強人意,但還不至於太難看;不過,經濟真正的考驗會在第二季開始,在內憂外患下,大馬經濟成長兩大支柱:出口和內需,表現讓人關注。
外圍先進國復甦緩慢,中國需求下跌,加上貨幣競貶搶出口市場,大馬今年首季的出口表現數據比預期差;儘管馬幣下滑,但沒有幫助到出口表現,今年1月出口意外下跌0.58%,週五公佈的2月出口表現,市場預測下跌1.9%,最低預測下跌10%,這對出口導向的經濟而言是紅色警訊。
內需方面,1月通膨只有1%,2月更僅有0.1%,創5年最低,離開通縮是如此的接近,雖然部份是反映燃油價格下跌,但多少也反映民眾消費力道的走低。
私人消費是大馬經濟最大的動能,根據德意志的分析,過去5年的大馬國內生產總值成長幅度,私人消費佔四分三;4月1日上路的消費稅,肯定會嚴重打擊第二季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加上3月的瘋狂搶購,首季產業計劃的狂推,更預示接下來季度的蕭條,而家庭開銷減緩,將直接讓大馬經濟成長降速。
大馬經濟兩大成長引擎如果出問題,將對基本面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政府如何打救出口,改善人民消費能力,對接下來季度成長事關重大。
不過,除了推動經濟成長,大馬其實還有更大的威脅需要立即著手克服。
國家的脆弱和潛在危機,往往反映在匯率表現和債務水平上。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是因為東南亞匯率受狙擊而發生;2009年的美國次貸風暴是因為超貸引發的大規模倒債連鎖反應,而接踵而來的歐債危機則是國家債台高築帶來的惡果。
大馬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努力的改善金融體系的體質,加強外匯儲備,現在的大馬比較起18年前,抗跌防震的能力無疑強壯很多,這些年也交出亮眼的經濟成長。
不過,油價突如其來的暴跌完全打散這些年努力建立起來的市場信心,馬幣匯率走勢更對財政、貨幣和信評前景敲響警鐘。
隨著國際油價的節節下跌,馬幣兌美元匯率從年頭的3.5左右水平,直下奔至3.72水平,向定匯的3.80邁進,兌鄰國的新元滑向2.70水平,讓人心驚膽跳。
大馬去年的6%經濟成長率在亞洲排名僅次於中國和菲律賓,但有關基本面並沒有反映在貨幣上,馬幣3月就丟失了2.9%,今年首季更下跌5.9%,成為亞洲表現最差的貨幣。
作為新興國家,匯率的走勢反映國際和外資對一個國家前景的看法;馬幣的暴跌,主要是外資將油價走勢和大馬經濟前景掛鉤,當油價從去年中的100美元往下掉至目前的50美元左右,分析都認為這將重創大馬經濟,讓馬幣從3.20掉至目前的3.70水平。
儘管國家銀行一再強調,大馬多元收入來源,石油收入對國家財政的重要性已經降低,但是馬幣走勢繼續隨油價波動,而不穩定的匯率,對國家經濟而言是非常不健康的現象,更增加企業經營的困難度。
這主要是市場的觀點和國行看法不同,根據經濟學家分析,油價每跌1美元,政府收入將減少4億令吉,以目前50美元油價為均價,政府可能失去200億令吉石油收入。
國行要說服市場,除了公佈數據,可能需要更強而有力的措施支持。隨油價前景看淡,馬幣匯率也被看貶,市場更擔心會因此再度引來嗜血國際投機客的狙擊,因此,如何穩定匯率,穩住投資者的信心,將是國行接下來最大的挑戰。
但是,大馬目前有另一個重擔牽制了國行貨幣政策的靈活性,那就是龐大的債務牽絆;儘管努力打債打房,但大馬家庭債還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87%,成為區域之冠。
政府的財政措施則受龐大的國債和赤字拖累;大馬政府直接債務為5千700億令吉,佔國內生產總值約52.8%,距離法定的55%頂限不遠,而背負的財赤達3.2%,可能進一步推高國債。大馬的經常賬盈餘受油價下跌打擊,從之前的佔GDP的5%降至2至3%左右。
政府的計劃是通過消費稅收入和合理化津貼改善赤字,但實際效果有待驗收。而國際信評機構已經放話可能調低大馬信評。
如何在捍衛經濟動能同時,著手解決債務、赤字的問題,恢復對大馬的投資信心,都是政府和國行接下來最大的考驗,而第二季的經濟數據,只是十八銅人陣的第一關。
(星洲日報/焦點評析::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