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來,全球化的步伐加速邁進,人才外流的風潮更為明顯,近年來,人才的競爭戰日益尖銳,流出本身國土的人才,以發展中或落後國家居多,當中亞洲、非洲較為顯著。
人口老年化、人口負成長,以發達國家最為普遍,低生育率和預期壽命的延長,意味在2000至2050年年之間,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將人口的比率正在繼續上升,其中以歐洲和日本的情況最明顯。
根據統計,到了2050年,歐洲、美國、日本和中國,每四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是老齡人士,衍生的社會福利問題,可能需要有很好的智慧來解決,年輕人很可能背負更大的義務與責任承擔。
現在距離2050年還有35年的時間,35年說長不長,不過,如果沒有從長計議,到時才能構想解決問題的方案,恐怕會出現難以克服的問題。
世界五大洲人口發展不均衡,人口架構出現變化,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迅速,就業機會不足以應付本土國人的需求,人才或外勞的出口不斷增加,以填補先進市場出現人才或就業勞力不足的空缺。
這股風潮的吹襲力度並沒有減弱,來到今天已不僅僅是先進國家引進人才,即使是新興市場或次發達國家,已開始僱用海外市場流入的員工,主要是生產密集的行業需要比較大量的勞工,而薪資欠缺吸引力,導致本土國人飛到海外打工,業者惟有向週邊國家進口專業、半專業,甚至沒有技術背景的工人。
馬來西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海外勞工分佈許多領域,從建築業、製造業、餐館、酒店業、印刷業、家傭、保安人員、百貨商行,海外勞工的身影無處不在,每逢週末或公共假期,大城小鎮的街道上,來自異鄉的他們,三五成群在聊天、看街景、看人潮,他們選擇走出屋外度過週末假日,也許不想呆在窄小的宿舍,抑或是想到外邊多認識一些朋友、解解鄉愁。
對業者來說,這些外勞幫他們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讓工廠的操作順暢,可以準時交貨給客戶,不過,如果深入探討外勞在本地人力市場的架構,不難發現卻也同時給他們在就業的國家,帶來一些社會福利問題。
這些外勞之中,其中一些與他們的同胞在他鄉結婚,生下小孩,以稍微昂貴的收費,使用當地的醫療設備,在病人較多的政府醫院,他們的掛號的確對當地人構成一些壓力,人潮增多、醫務人員的工作量無疑加重,同時,必須增加藥品的供應量。
多數國家對外國人製定不一樣的醫藥收費,可是,當外國人的人數倍增後,原有的設備是否足以應付需求、收費是否一體化,抑或是基於人道立場,也需以外國人的收入做為收費考量,假如以這為出發點,是否對當地人民不公平,相信是當權者不可忽視、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星洲日報/財經小品:鄭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