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銀行職工會指出,為了降低營運成本,國內5間銀行,包括Mualamat、渣打、聯昌集團(CIMB,1023,主板金融組)、匯豐及豐隆銀行(HLBANK,5819,主板金融組),已從2013年12月起裁員4千人。
9月伊始,興業銀行證實裁員,截至目前為止人數不明,但市場傳聞將削減15%員工或2千700人。若此數據屬實,加上馬航重組裁退的6千人及一些裁員規模1千人以下的海內外企業,兩年內大馬共有超過1萬4千人被“炒魷魚”。
追根究底,大馬裁員潮再現的導因,主要來自全球經濟放緩、股匯市場波動及原產品價格走跌影響,加上其他因素干擾運作,如勞工成本走揚、電費上漲及6%消費稅等多方面利空夾攻,令大馬企業及政府營收也難逃下滑趨勢。
當中,涉及各行各業的銀行業最先感受到這股低氣壓,因商業活動一旦放緩,業主貸款意願也會隨之走低,銀行貸款成長率放緩,利息收入也一併減少,在衡量獲利下滑及勞工成本上揚兩大因素利弊後,大股東認為最有的效止損方案是裁員節省營運成本。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當“劊子手”砍人,畢竟要裁退共事已久的同事,很多決策人都會於心不忍。但是,當股東堅持裁員,決策人無法如期完成任務或意見相左時,唯一的方法是退位讓賢或辭職另謀高就,來個眼不見為淨。
新決策人上任
必重組裁員
因此,從中可觀察到,很多大企業在主要決策人離開及迎來新決策人後,都會出現大規模裁員活動,當中馬航、聯昌集團及興業資本就是最佳例子,都是在新決策人上任不久後,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重組及執行裁員計劃。
放眼望去,國內還有一間銀行集團至今還在群龍無首狀態,管理層表示已在尋找適合人選擔綱重任,可是徵才活動已進行超過半年,卻“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不免讓人揣測,如此慎重的求才,他們尋找的是管理人還是雷厲風行的劊子手?
當今時勢,管理人容易找,但有重組及裁員經驗的決策人才,並不是隨手招來即肯為企業效勞,畢竟企業重組不只涉及營運流程及資本調度,還有吃力不討好的人力資源管理,這些都需要合理回酬,專才方願意出手相救。
何況,以目前金融領域謹慎展望來看,即使找到合適人選,重組及縮減成本策略奏效,銀行業可節省的地方依然有限,有些作業流程雖然可以以新科技取代或外包給其他公司,但送走這個挑戰,很快將有新的挑戰接踵而來。
在大環境如此壓抑及外資大幅度撤離的狀態下,業者裁員依然難逃營運開銷增加及營收放緩劫數。尤其是全球化加速的當兒,決策人將面對的競爭和挑戰會更複雜棘手,屆時不只是提供賠償金然後重組這麼簡單,而是必須做出更前瞻性規劃,企業才得以擺脫過往負面形象重新出發。(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郭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