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署名的讀者來信詢問關於財務規劃及投資的問題,他現年39歲、已婚,育有2名年齡分別是7與12歲的孩子,年收入凈值6萬令吉,兼職年收入9萬5千令吉,直銷年收入凈值1萬2千令吉,其他收入2萬4千令吉。
另外,他還有幾個帶來租金收入的產業單位,分別是:
1.店屋辦公樓,於2013年購買,尚有23年供期,購買價80萬令吉、每月份期付款3千500令吉,租金3千600令吉。
2.店屋辦公樓:於2012年購買,價格35萬令吉,分期付款1千700令吉,尚有18年供期,租金收入1千500令吉。
3.沒有寫明產業類型:購買價33萬令吉,租金收入2千令吉,貸款已於2014年還清。
4.自住房產單位:分期付款3千500令吉,購買價99萬令吉,尚有34年供期。
他說,一家3人每年保費支出1萬5千令吉,本身醫藥保障15萬令吉/年、壽險保障90萬令吉、孩子各15萬令吉、教育基金7萬令吉、20年期滿年;每月開銷:3千令吉、汽車分期付款1千550令吉、包括汽油與維修費。公積金戶頭1:12萬令吉、戶頭2:無,手上現金:5萬令吉。
問題:
1.以我目前的財務狀況,能否再購買一間店屋辦公單位(售價130萬令吉),準備以第三件產業再融資籌措首期付款資金。第三件產業目前的市價大約65萬令吉,再融資39萬令吉可做為購買店屋辦公樓的首期付款,估計收入回酬在3千至4千500令吉之間,需等18個月完工。
2.關於第一、第二和第四件產業,我的儲備金足以應付12個月的貸款分期,萬一市場下跌是否足夠?
3.針對目前這幾件產業,理財師是否有任何意見供參考?
答:沒有署名讀者正職收入介於一般水平,幾乎是靠兼職收入投資購買產業居多,論財富已屬於中高水平,前提是這名讀者的兼職收入保持平穩水平。
從來信的敘述,這名讀者月入1萬5千令吉,開銷大約1萬4千500令吉,並不包括產業租金收入與產業分期付款,如果將產業租金收入與開銷計算在內,這名讀者的每月盈餘多出數千令吉。
這名讀者也提及再購買一個耗資130萬令吉的店屋辦公樓供投資,並以第三件已供完貸款分期的產業再融資39萬令吉,作為購買新商業產業的首期付款,這39萬令吉相等於準備購買產業的30%款項,表示這名讀者將領取70%的貸款(如果購買新產業計劃一如本身意願敲定)。
假設這名讀者的貸款分期是25年,貸款39萬令吉每月份期付款大約2千令吉,再加上新產業的91萬令吉貸款,每月份期付款大約4千800令吉,意味假如購買新的店屋辦公樓,每月的產業分期付款多了6萬8千令吉,這是相等大筆的支出。
應縮短自住房貸分期年限
即使是新產業的收入回酬在3千至4千500令吉之間,不足的數目介於3千、4千令吉,也許這名讀者認為目前每月的盈餘足以概括這筆多出來的開銷。不過,風險還是相當高的,特別是兼職收入是否能永久保持在原有或更高水平,這是相當嚴峻的考驗。
另外,目前自住產業購買時99萬令吉,供期年限尚有34年,假如沒有提前供完,表示需供至73歲。在人生充滿挑戰與變數的歲月里,不宜面對太沉重的償付產業分期付款壓力,與其再購買另一個耗資130萬令吉的產業,不如考慮將每月的盈餘,用來縮短自住產業的貸款分期年限。
這名讀者在信中提及本身擁有3件產業一年貸款分期的準備金,這筆資金是否足夠?嚴格來說應該是足夠的,市場呆滯或不振作,相信不至於拉長至1年的時間。
不過,凡事還是要謹慎看待,時刻做好面對萬一的情況,最壞的情況若來到眼前,假如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惟有選擇將產業脫售,鬆脫自己所面對的資金壓力。
本期主答:永佳財務規劃公司首席理財規劃師陳建業碩士(星洲日報/投資致富‧財富問診‧文:鄭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