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8日讯)受食品及非酒精饮料指数走高影响,大马2019年12月通膨增速加快至1%,肯纳格研究相信在水费调涨、低比较基础等影响下,今年通膨率将走高至1至1.5%。
肯纳格研究表示,去年12月通膨因食品及非酒精指数增长1.7%带动,按年走高1%,但全年平均通膨率企于0.7%,符合市场预期,主要反映出低需求推升因素、国内油价顶价调低等因素。
“随着经济增长动能放慢,需求推升因素缺席,今年通膨压力料持续温和,而成本推升因素浮现将是通膨压力意外浮现的主因。。”
展望未来,MIDF研究指出,民以食为天,食品开销占我国家庭开销约三分之一,由于国内原产品产量不足,导致进口食品日趋增加,以及消费模式改变,放大食品价格波动对通膨带来的涟漪效应,预期政府将在今年8月出台的第12大马计划(12MP)提出更多针对农业和食品制造领域的计划,以减轻高涨的食品通膨对国民的生活压力。
历史数据显示,食品通膨往往高于基准通膨。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平均食品通膨为3.3%,高于基准通膨的2.2%。
外食平均通膨3.8%
MIDF研究以2018年为例,大马人每100令吉开销中,食品就占了28令吉40仙,而细分后发现在家用餐和外食比重分别为16令吉90仙和11令吉50仙,其中外食开销自2010年以来以1.7%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持续上升。
“消费者消费模式变化,导致外食对食品通膨的影响日趋增大,其中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外食平均通膨为3.8%,远高于在家用餐的3%。”
值得注意的是,大马是净食品进口国,因此马币的稳定对食品进口价格扮演着决定性角色,马币贬值意味着进口食品成本增加,连带推高国内食品价格。
食物产品贸赤续扩大
外贸数据显示,大马食物产品贸易赤字持续扩大,自2008年以来持续处于100亿令吉以上水平,其中蔬菜与水果是去年最大的贸易赤字来源,预估达到60亿令吉,接着为谷物、肉类,以及白糖和蜜糖的50亿令吉、29亿令吉和25亿令吉。
MIDF研究说,在过去20年进口食品占CPI比重持续增长,其中鱼、肉类及水果是进口大户,而这些品项均为国人日常食品,所带来的通膨对生活费压力自然相对显著。
“食品进口的不断增长,也反映出国内农业生产仍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该行指出,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农业贡献比重自2005年以来持续游移在8至10%,若以2015年为基年,过去3年(2016至2019年)农业增长仅为1.7%,远低于总体GDP的4.9%增速。
“有趣的是,食品制造(+5.4%)增速高于总体制造业(+4.9%),其中食品加工和饮料领域是2015年以来领域增长的主要动力。基于食品制造领域蓬勃增长,我们相信农业有充足的增长空间,主要是原产品领域产能仍不足以满足食品制造需求。”
MIDF研究表示,从经济结构来看,农业是增值乘数效益第三大的领域,而制造业则因原料进口比重太高,乘数效应相对较低,若能更好地使用国内原料,制造业乘数效益有望获得提升,对而对整体经济带来正面效益。
MCT财团属下Solid Benefit公司是上述土地的地主。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207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