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故事

经济有感我无感系列2| 钱包没钱 经济再好也无用

Tan KW
Publish date: Thu, 10 Oct 2024, 06:40 PM
有感我无感系列2

从近期的经济数据来看,大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外国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股市表现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似乎展现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活力。

但在这些令人感到振奋的经济数据面前,普通百姓却普遍反映:没有感觉。

那问题来了,人民为什么感觉不到经济成长呢?

上一期提到,政府近期发布的亮眼经济数据,表明了我国经济正走在成长的道路上,但人民真实的感受却是与之相反,甚至还有不少人感觉,国家正在步入经济衰退。本文将要来进一步探讨,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你我都对国家经济成长无感呢?

大马诺丁汉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张永隆博士在接受《投资致富》专访时指出,要人民能感觉得到经济成长,其成长势头必须非常强劲,就好像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经济表现,稳定维持在8%以上水平,大家才能确实感受到国家经济的成长。

无法重现“黄金十年”

他指出,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前副部长王建民曾提及,要人民能感受得到国家经济成长,需达到8%,甚至10%的成长,才会看到所有领域都有成长,又或是部分表现优异的领域,溢出至其他领域。

“一般而言,只是5%的成长,可能只是那几家优秀公司(和领域)的带动所达到的成果。9%、10%(成长)是很高的目标,要达到那个目标还很远。”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在1985年因公共债务危机而陷入独立以来的首次衰退,经济萎缩了1.03%。随后,经济开始回弹,进入了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从1988至1996年间,经济成长率一直保持在8.89至10%之间。即便在1997年下半年开始遭受亚洲金融风暴波及,但我国经济成长依达到7.32%的不错成绩。

尽管大马从亚洲金融危机逐渐恢复过来后,经济成长也保持着稳健的增长势头,但始终无法重现“黄金十年”的强劲成长。即便经济增长率也曾出现7%以上的亮眼成绩,但都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或疫情,经济负增长后的强劲回弹,且勇猛涨势并无法维持,更多是保持在5至6%的成长水平。

薪资总追不上物价

尽管5至6%的经济成长在区域国家中已算是相当不错的表现,但相较于“黄金十年”期间的高增长,这样的增速仍显得逊色一些,这也使得人民更难切实感受到经济成长带来的实际好处。

大马中华总商会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指出,人民无法感觉到经济强劲成长,最主要是因薪资增长缓慢,以及生活成本上升,导致人民消费能力下降。

在冠病疫情期间,不少人面临失业或降薪等问题,尽管从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大马经济已复苏到疫情前水平,但经济数据仅仅是数字,有些人的薪资依然很低,收入可能还没回到疫情前水平。

“当然,有些人(收入)是比之前好,这要看领域,疫情后刚好需要资讯科技相关的(人才),薪资就飙升,因为(人才)短缺。”

尽管经济表现良好,许多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都获得不少计划合约和订单,但公司在获利后,会将更多的薪资分配给予管理层,员工薪金的调整仅能应对通胀,员工的感受自然不会太好。

大马雇员薪酬占GDP 33% 低于他国

他指出,大马雇员薪酬(CE)占大马国内生产总值(GDP)33%,低于韩国(47.2%)、新加坡(37.9%)和日本(52.3%)等国家。

“比如将说一个经济蛋糕是1令吉,我们给员工33仙,(其中)包括薪酬、花红等等,其他缴税后的就进入股东的口袋。”

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调薪就更为难了,员工薪资可能几年都没有调整,即便有调薪,但却追不上生活成本涨幅,这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中小企业本身赚得不多,自然无法给予员工太多。

“当然,并非所有中小型企业都付不起,薪资待遇也会因领域不同,金融和科技业薪资会比较高。即便是制造业,如果是国际公司、化工、科技相关的制造业,薪资待遇则会较好,但其他领域则会比较低。”

相较于经济成长强劲,人民更能感受到的是有多少钱可以花、收入是否改善,生活品质有没有提高。当国家经济成长未能反映在个人薪资增长上,人民同时还得面对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消费能力逐渐下降的困境,自然对国家经济强劲成长没有丝毫感觉。

“我的消费力越来越低,我不在乎你展示的经济数据,反正我就是没有感觉到整个经济是很好的。”

张永隆补充,大马超过70%的人民都是受薪一族,除非跳槽或换工作,否则每年薪资增长就仅有1至3%。即便通胀率维持在低水平,但薪资涨幅无法追赶得上通胀,日常生活的负担亦会变得更加沉重。

成本压力大 中小型企业亦无感

柔南中小企业公会顾问兼创会会长郑己胜指出,尽管大马上半年经济表现强劲,特别在出口方面更展现了积极的复苏趋势,但由于本地中小企业大多以补助工业为主,并以国内市场为主,若非出口导向的企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感受到这些宏观经济数据,好比如第一季经济数据可能要到8月才看到。

此外,中小企业亦面对成本问题,虽然出口表现强劲,但仍面临成本挑战,包括受疫情与乌俄战争影响的供应链至今仍未完全顺畅,原材料价格仍旧相当高,加上劳动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压力,这都削弱了中小企业的获益能力。

“何况这是宏观经济,牵涉的范围太广,中小企业不可能这么快会得到经济复苏带来的益处。”

可支配收入增减才是关键

国家银行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以来,我国通胀率一直都维持在2%以下的低水平,最低甚至达到1.5%。但是,大多数民众却感觉到生活成本飙升,生活压力沉重,与官方的低通胀数据却有着显著落差。

拉曼大学商业与金融学院教授黄锦荣博士认为,真正能让人有深刻感受的并非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而是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尤其购买力的增强,才会让人民真正感受到财富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分享到经济成长的果实。

虽然许多人认为5%的经济成长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但若在扣除了约2%的人口增长后,实际经济成长可能就仅只有3%。即便每个人的收入都取得3%的成长,但在这也会被通胀给抵销掉,这就是为何5%的经济增长,落到个人却没有任何感受的主要原因了。

“首先,3%(成长)就没什么了不起,更还没说这3%扣掉通胀,如果通胀是2至3%,意思是我们辛劳工作1年后,个人购买力没任何改变,2000令吉薪资就多了60令吉,但东西也都贵了,购买力没任何增进。”

趋向消费模式降级

确实,比起经济成长的数据,人民更关注的是物价是否高涨,购买力是否受到影响。毕竟,经济成长反映的是整体经济表现,但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则是他们能否负担日常生活的开支。

虽然,从2023年5月以来,我国通胀率都维持在3%以下的健康水平,今年4至7月更是处在2%的低通胀水平。但人民的实际感受却未必与这些数据相符,甚至还出现购买力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特别体现在消费降级上。

李兴裕指出,除了消费降级较为明显的中国以外,大马也出现消费降级的现象,商品涨价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就连国内知名食品品牌——雀巢(NESTLE)也面临国人转向购买其他平价替代产品,导致销量走低的窘境。

“之前普通人都还是可以买到(得起)雀巢的,美禄这些,现在(感觉)越来越贵了。这也反映了国内购买力(疲软),所以转移消费模式(至替代产品)。”

雀巢最新业绩显示,今年第二季净利按年下挫48.27%,累计半年净利走低23.53%。集团将其归咎于国内销售下降,反映目前消费情绪低迷和购买力受限。

由于购买力下降,群众更注重商品的“性价比”,尽量能省则省,至于避无可避的生活必需品,则更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低,性价比较高的商品。

通胀感受因人而异

尽管消费降级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普遍存在,但大家对通胀数据真确性的怀疑其实已行之有年,这种质疑源于官方数据显示的低通胀水平与消费者实际感受到的生活成本上涨之间的矛盾。

黄锦荣指出,官方的通胀数据通常基于广泛的商品和服务篮子计算的平均值,各商品类别的比重与每个人的消费习惯和支出模式都有差异,因此通胀率未能直接反映出真实感受。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一般人生活主要开销都在餐饮方面。尽管餐饮通胀一般会在4%左右,但在计算通胀数据时,并不是仅有餐饮,当中还包括了上百种商品类别。当中有些是每天都会购买的重要类别,但有些类别并非每天都会购买,因此感觉不到价格的波动。

好比价格波动相对较小的服饰,由于大家并非每天都买衣服,因此不会特别感觉到衣服零通胀的好处。反观,餐饮通胀的影响则较大,每天吃饭时,总会感觉到食物又贵了。

由于通胀率是统计了上百种商品的价格波动后,所得出的数据结果,但部分重要类别的高通胀,可能会被低通胀的其他类别所抵销。像是取消柴油津贴后的通胀似乎没有呈现在数据上,这并非意味着数据失真,而是这一类别的通胀可能被其他类别所抵销,但人民对通胀的感觉会比官方数据来得高。

“你看不见数据(有高通胀),但是你感受到,因为很多其他的商品类别不是你日常可能会碰触到的,这就是一个差别所在。”

建议能有更多辅助性指标

从通胀指数的细分类别来看,衣食住行的比重相对较大,其中餐饮类别比重占近30%,其他类别比重则相对较小。然而,由于不同收入群体的开销比例并不相同,个别的感受自然有所不同。

“好比如说,我收入只有2000令吉,那我几乎可能所有2000令吉都会花在食品等生活基本的开销,我就感觉到(高通胀)。但当我有1万多、2万令吉的收入,餐饮开销仅占我很小的比例,所以它(餐饮通胀)那个冲击对我来讲很小。”

对低收入群体而言,餐饮开销可能占了每月开销的50至60%;但对有钱人而言,餐饮开销或仅占10%,因此大家的感受必会有差距。

他认为,单一的数据可能无法体现不同群体所的感受,故建议能有更多辅助性的指标,以通胀率为例,可以有按照不同收入组别来调整商品类别占比的通胀指数,以便更能展现不同群体所面临的通胀感受。

“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觉得说在数据上有任何的失误,又或者灌水的现象。”

物价通胀消费需求常搞混

除了通胀篮子的商品类别比重和个人消费模式等因素,使得大部分人认为通胀数据与他们的实际感受存在差距以外,张永隆认为,消费需求的改变会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生活成本,这可能会让人将其与通胀压力混淆,加剧了通胀数据失真感觉。

通胀是个整体指标,反映的是典型的消费行为,而非个人的消费习惯。这些数据是根据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来计算的,但许多人常把物价通胀与个人的消费需求混淆,从而产生误解。

举个例子,如果现年40多岁,孩子在念中学,几年后,孩子可能上大学了,开销也就更大了。可是,通胀率是用同一个商品种类、数量来比较价格的,但生活开销会因为人生的阶段不同而出现变化,成活压力也会越来越重。

“我觉得,有些时候生活成本增加是因为年龄增加,消费增加,让你感觉(错觉)到生活成本增加。”

他指出,当市面上的商品越来越多,但个人没有能力购买时,难免会产生一种比较的心态,将过往生活拿来做比较,加剧了对物价高涨的感觉。为此,大家必须分辨出什么是必要、需要和想要,才能更好地减轻生活负担。

总结

对于许多人来说,国家经济的整体增长常常显得遥不可及,即便经济增长多么强劲、经济表现多么优越,但这些宏观经济数据往往与个人的日常生活脱节。人民关心的并不是抽象的经济增长率,更多的是自己实际的生活状况。

毕竟经济成长5.8%,又不是我的财富或收入增长5.8%,那国家经济表现亮眼,又与我何干呢?对于普通人来说,经济数据的好坏远不如自己钱包的厚度和消费能力更为重要。

 

投资广场 经济有感我无感系列2 7-10见报
张永隆:要人民能感觉得到经济成长,其成长势头必须非常强劲。(资料照片)

 

投资广场 经济有感我无感系列2 7-10见报
李兴裕:人民无法感觉到经济强劲成长,最主要是因薪资增长缓慢,以及生活成本上升。(资料照片)

 

投资广场 经济有感我无感系列2 7-10见报

 

投资广场 经济有感我无感系列2 7-10见报

 

 

 

https://www.sinchew.com.my/news/20241007/finance/5970931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1 of 1 comments

ks55

Generally Malaysian economy is doing fine. Go to high end and medium range restaurant, you will have to wait outside to get seated. Certain restaurants even limit dinning time to be 30 minutes or so.

For the lower income group, you will see hawker centres all full. This reflects the willingness (and affordability) to spend. Some researchers just put up figures out from imaginary while sitting in their air-cond office.

5 hours ag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