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手笔

美中如何避免摩擦?●吉迪恩拉赫曼

Tan KW
Publish date: Wed, 11 Sep 2013, 11:00 AM

2013-09-10 12:39

 

各种介绍中国崛起的著作可谓层出不穷,但多数只是老生常谈的熟悉的主题与争论。

休怀特(HughWhite)的著作《选择:为何要与中国分享权力》(The China Choice:Why We Should Share Power)则是真知灼见的少有佳作,全书用直白的散文语言写成,反映了作者异常清晰的思路。

怀特曾为澳洲国防部高级官员,如今在大学执教。他的核心观点是:美国正逐步走上与中国正面冲突之路,并将最终引发战争。

为避免出现灾难性冲突,中美两国必须改变政策。

每个国家必须认识到无法单独主宰亚洲;相反,两国必须就分享支配权达成明确协议。

尽管怀特强调中美两国为此将不得不做出痛苦决定,但他把走出第一步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并非是他觉得由美国主导亚太地区是糟糕的事,相反,他在书中写道:正是美国主导亚太地区,才使得该地区“黄金时代”出现,而且“亚太地区如今取得的成功是美国主导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问题是现实形势发生了改变,再过10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要知道,自19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经济老大。

中国难取代美国

美国主导的时代正在慢慢终结,但中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美国,这就是危险之所在。

怀特写道:“北京或华盛顿争夺亚太主导权的任何企图将导致两国在战略上成为势不两立的长期敌手,并将为此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增加爆发灾难性战争的危险”。

然而,他认为奥巴马政府已经明确做出决策———重新树立自己在亚太的主导地位,实际上就是要“遏制”中国。他认为采取此政策是危险行径,必须重新进行谋划。

怀特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每一步推断都极富争议,也许本书最精彩部分就是:对于主要反对观点,自己能耐心一一拆招化解。

其中的反对观点就包括:中国经济很快会硬着陆;国家政治不安定最终会让中国的崛起化为泡影;中美两国经济高度互补,从而在不久的将来使冲突不可避免。

美在亚太领导权仍未受挑战

上述观点并非那些意见相左者的唯一精神慰藉,他们不认为美国在亚太的领导权正受到中国的挑战,他们还认为北京缺乏盟友以及相应的软实力———中国军队挑战美国强大的军事机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怀特令人信服地阐明为何这些观点实则外强中干。比方说,他认为中国逐渐成为亚太地区的经济中心,让其邻国越发仰仗北京施加的善意。

他还雄辩地证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主导权取决于其航母编队,但它们如今很容易被中国的新式武器摧毁。

尽管《选择》一书振振有辞地认为中美两国的冲突危险与日俱增、也难以避免,但它提出的主要对策却缺乏说服力。

怀特自己也承认,美国基于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等原因,不可能明确接受“自己无与伦比的领导地位不再可行”;同样似乎不太可能的是:中国的经济总量一旦真正超越美国,其领导层仍坦然接受自己国家得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分享亚太地区的主导权。

怀特建议亚太区大国合作共存的模式———就是采用1815年拿破仑下台之后的欧洲模式。

但不管怎样,伟大政治人物俯身于地图前,轻易把世界瓜分为不同势力范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便中国的领导层也深受这个言论充分自由、社交媒体与卫星电视盛行的世界之影响。

分享权力不可行

怀特提议的分享权力模式似乎不太可行,更可能的是运用不同的政策组合,以维系亚太地区的和平。

《选择》一书的软肋屈指可数,其中之一可能就是他对核武器维系和平的威慑作用轻描淡写。

综合运用核武器、经济利己主义以及均势政策(美国支持中国那些忧心忡忡的邻国)是防止战争爆发的最可行之策。

怀特明确说这种政策组合不稳定、也不可靠,但这可能是我们当下的最佳策略。

吉迪恩拉赫曼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