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

加密币诅咒比现金更糟/Project Syndicate

Tan KW
Publish date: Wed, 09 Jun 2021, 10:43 AM

勒索软件--一种导致用户无法使用电脑系统,直至支付赎金的恶意软件--给加密货币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数字货币支持者总喜欢强调加密货币吸引力一众名人投资,比如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达拉斯小牛队老板马克·库班、橄榄球明星四分卫汤姆·布雷迪以及《权力的游戏》中艾莉亚饰演者麦茜·威廉姆斯。

但最近的勒索软件攻击,再加上加密货币本身特性的“推波助澜”,引发了一场公关灾难。

上个月Colonial Pipeline系统遭骇客攻击,推高了美国东海岸的汽油价格,最后Colonial Pipeline向骇客支付价值500万美元的比特币作为赎金,无独有偶,全球最大肉类生产商JBS也随之遭到攻击。

这印证了一些人长久以来的担忧:匿名的加密货币很难追踪,很可能成为逃税、犯罪和恐怖行动的工具,相比之下银行大面额钞票似乎更为安全稳妥。虽然著名的加密货币支持者在政治上相互关联,也拥有民主化基础,但监管机构不能永远放任不管。

认为加密货币只是单纯地存储价值的想法过于天真。

当然,加密货币高昂的交易成本使其在日常零售中作用有限,但如果试图逃避严格资本管制(比如在中国或阿根廷)、需要洗钱(比如毒品交易所得)或逃避美国金融制裁(某个国家、公司、个人或恐怖组织),加密货币仍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毕竟几十年来,美国政府一直对百元美钞在武器购买和人口贩卖背后的推波助澜视而不见,更懒得管美元对贫困国家政府征税和维持国内和平的能力的破坏。尽管比特币及其变种货币在促进全球地下经济方面的作用远远没有超过美元,但来势汹汹。

就连美国顶级金融公司也试图向客户提供加密货币期权投资选项,人们很可能会问:现在热门加密货币是哪种?

低利率时代的泡沫

流行的说法,是加密货币在交易中几乎没有用处、也没有潜在的业务,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热门说法则认为,除了押注于反乌托邦之外,加密货币成为了投资全球地下经济的渠道。

如果各国政府最终还是会大幅缩紧对加密货币交易的监管,为什么加密货币价格,尤其是比特币,总体上还在飙升(虽然波动极其剧烈)?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利率为零时,本质上毫无价值的资产可能会出现大规模且持续的泡沫。

此外,加密货币投资者有时会说,这个行业已经变得如此庞大,吸引了如此多的机构投资者,导致政客们根本不敢实施监管。

也许他们说对了。监管机构行动越晚,控制私人数字货币就越难。中国和韩国政府最近开始大力打击加密货币,但打击力度尚不明晰。

 

拜登政府出手限制

在美国,金融业游说团体相对成功地阻止了对数字资产进行有意义的监管,面对瑞士当局主导的全球监管阻力,面簿的数字货币项目最终退回到美国市场。

没错,至少美国拜登政府正在采取行动,要求超过1万美元的加密货币转账必须上报,希望以此增加税收。

但最终,要降低难以追踪的加密货币的潜在流动性,将需要更紧密的国际协作,至少要求发达经济体的参与。

事实上,这解释了为什么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价值极高是合理的,虽然价格极为不稳定,但截至5月底一个比特币价值约3.7万美元。

如果比特币是对支撑全球地下经济的交易技术的一种投资,如果连发达国家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控制它,那么在发展过程中,比特币可以从交易中赚取大量租金。

毕竟,就像化石燃料一样,永久经营并不是一家公司当下估值不菲的必要条件。

当然,在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或无赖国家,加密货币总会有市场,但是如果货币不能通过洗钱进入富裕国家,估值会低得多。也许通过其他技术可以实名制,消除主要反对派的顾虑,不过有人认为这也会让加密货币丧失主要卖点。

监管机构须及时补救

没有人反对区块链技术,它是加密货币的基础,在改善我们的生活方面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例如,它能够建立一个可信赖的防篡改网络,监测二氧化碳排放。

尽管操作比特币系统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但现在我们有了更环保的技术,比如基于“权益证明”的共识机制。

对于那些将毕生积蓄投资于加密货币的人来说,现实很不幸,越来越多对公司和个人的勒索软件攻击,可能会成为监管者不得不对加密货币实施管制的导火索。

我们很多人身边都有熟人艰辛地维持着自己的小本生意,还因为这种勒索遭受重创。尽管各国政府可能实际拥有更好的加密货币追踪工具,但他们正在与那些利用加密货币非法获利的人明争暗斗。

所以说监管机构需要认清现实,否则就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加密币诅咒比现金更糟project-syndicate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