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

深圳下轮转型/Project Syndicate

Tan KW
Publish date: Sun, 21 Jul 2024, 09:55 PM

作者:沈联涛(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杰出研究员)、肖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

近几十年来,美国硅谷一直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科技中心。

不过,许多亚洲城市,如班加罗尔、槟城、深圳、新加坡和台北,都一直在努力建设类似的创新生态系统。其中,位于中国南部的广东省深圳市在这方面尤其成功。

1979年,在邓小平开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深圳还只是一个小渔村,GDP仅为2800万美元,其中37%来自第一产业。如今,深圳已成为中国领先的创新中心,GDP接近5000亿美元,其中超过40%来自高科技产业。去年,高科技产品占深圳出口额的50%以上,达3484亿美元。在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中,深圳排名全球第七,位列中国城市之首。

深圳的转型始于1980年,那时邓小平选择深圳作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彼时,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但已经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其迅速将制造业转移到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深圳。由此而来的“前店后厂”模式大幅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流入和技术与知识的转移。1994年,通过香港流入深圳的外商直接投资占进入广东省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近一半。2005年,制造业占深圳GDP的53%。

深圳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决定进一步转型升级。2006年,深圳政府决定积极推动高科技产业和自主创新发展,深圳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从2007年的3.3%飙升至去年的5.8%。这一比例甚至高于全球研发支出占GDP比例最高国家以色列(5.6%)。

投巨资吸人才

除了研发之外,深圳还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人力资本。深圳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以及后者提供的资本、人才和市场准入制度,发展出了一种开放、包容且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吸引了来自中国其他地区和海外的人才。在深圳1780万常住居民中,超过65%的人来自外地。

与此同时,深圳还创造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本地科研生态系统。受硅谷的启发--其通过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知名学府,为当地提供源源不断的顶尖人才并开展尖端研究--深圳为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提供土地和补贴来吸引其本地开设分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都在深圳设有校区,这些大学有的多达一半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深圳工作。

深圳还有另一个关键优势--拥有大量制造商。这些制造商拥有足够资源和实力来进行原型产品开发,这对于测试新想法或发明的潜力至关重要。

吸引创新企业

同时,这也有助于为深圳吸引创新型企业,包括华为(目前市值预估1280亿美元)、招商银行(市值1149亿美元)、腾讯(市值4529亿美元)、平安集团(市值954亿美元)和比亚迪(市值953亿美元)。

如今,上述五家深圳公司按市值排名已跻身全球前20大公司之列。而且,它们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以腾讯为例,它是全球最大的视频游戏发行商、全球最卖座的手机游戏的拥有者,也是中国最大、最具创新性的社交媒体平台微信的开发商和运营商。

此外,腾讯还是一家领先的风险投资公司,已收购或投资了800多家国内外企业。通过入股特斯拉、Enflame和智浦(AI芯片初创公司)等创新科技公司,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站稳了脚跟。2020年,该公司就宣布将在云计算、AI和区块链技术方面投资700亿美元。

 

孕育独角兽企业

除了这些巨头企业外,深圳还拥有34家“独角兽”企业(即2000年后成立的未上市,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几乎与全球排名第五的德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36家)相当。

其中,微众银行更是跻身全球十大最有价值的独角兽之列。

因此,深圳拥有中国第二大股市也就不足为奇--深交所上市企业总市值为4.29万亿美元(超过港交所),电子交易额(electronic trading turnover)高达1.39万亿美元。

深圳的经济增速确实让人有理由相信其未来前景光明:深圳2023年GDP增长率为6%,超过北京、上海和广州。

但为了保持增长和活力,深圳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尤其是针对中国科技行业不断增多的地缘政治制裁。

深圳企业做出有效应对无疑是可能的。例如,世界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正面临来自美国和欧洲的高额关税,但它仍凭借其尖端电池技术成功打入全球市场。

华为通过打造自己的微芯片和操作系统,成功抵御了美国的一些严厉制裁。深圳创新生态系统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商业友好性将帮助更多企业应对其所面临的挑战。

大湾区地理优势

深圳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地理优势也有助于其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个由九个城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一个紧密合作经济区。

与邻近城市,如香港,的合作使深圳能够深化与全球南方的联系。但现在,作为中国领先的制造和创新中心,深圳的韧性正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深圳能否有充分利用这些内外循环网络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是否能够通过这一考验。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深圳下轮转型project-syndicate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