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的目标估值,跟董事长雷军心中所想有出入,招股价以下限17元定价(约8.5令吉),变成集资少了。
闻说将会排队上市的独角兽,也会以较低的估值上市,割价硬闯。上市的意义,比起大家想像中更大。
“为什么独角兽近期要以较低估值上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其中一个真正的原因是市况差。
顺便一提,市况差也是行内最常用的开脱借口。
“你又说这只股票会炒?”“唉,市况差没办法嘛!市好就会上返去啦,我都中招啊!”
其实暗地里自己已出货。逆向思想去想,把问题调转来问,会得到另类洞见:“为什么独角兽上市前估值偏贵?”
独角兽孵化不是中港独有的现象,全球亦然,其中一个原因是全球放水、量化宽松,私募基金的资本成本太低。
从架构上去看,一般家族经营的基金和私募分“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和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部分,GP是基金的管理角色,通常是有金融、投资、实业经验的团队,LP就是金主课金的部分。
量宽不一定只会推高楼市、股市泡沫,全球资金太多,当金主很容易就找到钱去投资生意,劣质独角兽就是另一个泡沫,另一个量宽后遗症。
融资推高估值
独角兽的孵化方式,固然有实业配合的部分,但金融的孵化却是最有趣的地方。
独角兽的成长,是由融资推高估值方式进行,由天使轮、A轮、B轮、上市前融资轮等,然后每一次融资,估值都会比上次拉高。
有时独角兽的实力,未必追上实际估值,但股东们各怀鬼胎,个个想尽快赚钱走人,劣质独角兽就是这样被育成。
独角兽上市时,不少都没有实际盈利,因为美国作为科技大国,都是行这个模式,不论亚马逊、面子书和Snap,都不是以盈利计算估值,它们真正的绩效指标是用户数量、流量之类。
这类流量至上的风气,已经蔓延到全世界,结果所有独角兽都只求做好流量,不理会实际市场的汰弱留强机制,因为钱多可以慢慢烧,未到烧完一刻,金主都不知生意模式最后能否变钱套现。
流量也有极限,因为人一日只有24小时,一般人的生活所需、衣食住行都已经被各个科技巨头占据,简单如看面子书的新闻、叫外卖都已经化成流量、成为大数据的洪流之一。
互争流量,已经去到掠夺性定价的程度以本伤人的玩法,以流量作为估值方式去取代盈利,能否捱到最后呢?
尤其是现在环球收水加息,这可是未来另一个计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