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币创下得要3.50令吉才换得1新币的新低,各界众说纷纷,日前有财经记者欲访问笔者,就有关马币相对于新币的汇率越跌越低做出评论。
笔者向来对于媒体采访,在自认为可及的知识范围内,都是尽量配合的,即充分信任有关媒体的新闻专业水平与课题掌握能力,媒体问什么,笔者就尽量切题的回答。
然而这一次笔者却大胆的认为,整个访问的方向以及之后报导的主题切入点,也还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假如访问的课题主要就是马币相对于新币显得越来越疲弱,以及其前因后果,那么可能会让读者们产生一个印象,即马币主要只是相对于新币疲软,而整体上的汇率表现也还是不错的;但事实肯定不是如此的,而是马币相对于美元、欧元、英镑等的走势都很弱。即便是要拿一个显著的例子来叙述,可能也还是得要拿美元来对比。而马币相对于美元,也已经跌到得要拿出4.80令吉来换1美元的新低。
而基于经济学不外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实践的理论基础,一些观察者们甚至担心说,马币在今年年底前跌至超过5令吉换1块美元(翻倍于笔者当年读书生活时的水平)的所谓“心理跨栏”之后,会有可能就从此一泻千里,难以再得以提升。
强势美元地位超然
美元近月来的强势,主要当然也还是基于美国联邦储备局(相等于其中央银行)的持续升息。美元是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货币,不但流通于美国市面上与金融机构里,也流通于世界各地,被用来进行投资、贸易等。
美元之所以拥有如此超然的地位,除了因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外,主要也还是举世各界嘴里也许不说出来,但打从心底里知晓的,美国政府相对于世上其他任何国度的崇高财务信用,即便美国也是世上欠债最多的国度。
各界还认为,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尤其是包括本地在内的所谓新兴经济体里投资或贸易,固然可能收获比在美国国内更高的回报,但各式各样、许多时候不按牌理出牌的风险也还是偏高的。
所以,当美联储升息时,一方面存入美国金融机构的利息会更高,另一方面美国商家借贷的成本也会更高(也就是说可以更高的利息来贷款予美国商家)。而无论是源自美国抑或他国的美元资金,权衡盘算一下之后,可能觉得虽然把钱带回美国的回报不如在外国高,但也算有所提升;而且在美国的经商风险又远低于在外国,彼等也就毅然决然地把一部分甚或大部分的资金撤回或撤向美国。
而美元一流失出某个海外市场(如本地),许多人基于贸易需要或社会心理因素需要兑取或“追求”美元时,就要付出更多数量的当地货币来兑换美元,求大于供的经济原则现实下,当地货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当然非跌不可了。这就是本地目前所面对的货币挑战。
以后再谈为何本地汇率的低落尤其显著。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汇率低迷先看大局胡逸山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