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多施的回答則是:“年輕人,請先專注如何增強賺錢的能力,才考慮投資吧!”
他的回答令我相當意外,因為他並不像其他投資講師般教導年輕人如何“零首付買房”以及選擇低風險的住宅產業開始……而要求該名年輕人先學習賺錢,在場的聽眾似乎沒甚麼在意,其實他點出了社會的投資誤區。
大馬人民已有一定的理財和投資意識,因此在尋找投資機會方面都採取相當積極的行動,包括參與各種理財和投資的講座、主動到銀行理解各種理財工具,甚至尋找理財顧問協助。
當整個社會都瀰漫投資致富風氣的同時,似乎忘了投資始終是以錢來生錢的資本遊戲,因此資本力度要夠大,收穫才會顯著。
比方說,甲君和乙君分別擁有10萬令吉和1萬令吉,兩人都投資在回酬達一年12%的信託基金,惟甲君的回酬總額為1萬2千令吉,而乙君的則是1千200令吉。
其實12%算是相當理想的回酬,但乙君可能認為1千200令吉的額外收入是“杯水車薪”,於是鋌而走險尋求高回酬,卻忘了投資的首要鐵律:“回酬越大,所承受的風險越高!”,結果可能是血本無歸。
米蘭多施勸告年輕人所提及的“賺錢能力”是指透過自己的專業能力擴大自己的收入基礎,也建議從事一些努力程度和回酬相稱的工作(相信是指銷售工作)。
有了更大的資金基礎後,“投資”才是下一步、保住財富的理財步驟。(星洲日報/財經小品‧作者:劉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