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馬股市有多家公司都採取本地股和外國股並存的機制,主要是方便有關上市公司監控外國投資者的持股。由於是一些本地金融機構,受到國家銀行規定外資只能持有30%股權的限制,因此特別規劃了一批股票供外國人投資,其實外國投資者也一樣可以購買本地股,只是沒有投票權。
當年這些外國股的股價表現往往被視為是外資動向的前哨戰,若外國股的股價超越本地股,就被解讀為外資購興湧現,反之則是外資退場的信號。
其實這只是很初步及粗糙的指標,畢竟單一公司的外國股上漲,未必意味著外資已全面進場和看好整體大馬股市,而且很多時候是在同一個交易日,個別外國股表現不一,並沒有呈現一致的趨勢,很難總結出一個結論。
此外,有時外國股和本地股走勢不一致,甚至股價背道而馳,呈現較大價差,從而從來套匯的機會,令一些眼明手快的投資者見獵心喜,如今這種情況將不再出現。由於外國股的股票較少,局限在30%,因此通常會有較高溢價。
目前大馬交易日每日閉市後都會公佈本地散戶、投資機構者和外資參與股市的數據,此官方數據更能反映股市中的外資動向,因此,根據外國股表現來猜測外資動向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
同時,自從大馬交易所推行電子化交易的中央存票系統(CDS)後,投資者可任意購買本地股和外國股,故分開報價已不合時宜。
當年有外國股的公司如南方銀行都已除牌,至於國際船務(MISC,3816,主板貿服組)也在2009年11月決定合併外國股和本地股。
大眾銀行遲遲未合併外國股,令人深感不解,而在2014年開年首件事就是取消此機制,則令市場遐想翩翩。該股在2013年封關前表現銳不可當,成為帶動綜指高姿態結束全年交易的功臣,雖然說這可能是基金經理的橱窗粉飾活動所致,卻引起市場揣測該股或將展開重大活動如發紅股或特別股息。如今消息揭盅,令市場感到失望,股價也隨之回跌。(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李勇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