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社區的商店走走,不難發現你曾經光顧的商店可能關門大吉了。
這間店的環境,可能是你熟悉的地方、擺設也很得體,想要購買的日用品,不用花太多時間就可以找到,為何說關就關?
據附近商店的業主透露,老闆在短短的幾年間,開了多家分店,其中一些生意不大理想,加上經營成本上揚,因而被迫結束營業。
也許關閉的真正原因、並不只是這樣簡單,背後的故事由不得我們去猜測。坦白說,這一波的漲風,確實吹亂了許多中小企業的經營步伐,原本營運環境已相當嚴峻,再加上通膨升溫,許多原料、材料價格上調,造成生意的成本增揚。
當然,也有不少業者的步伐調整得快,迅速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讓他們分擔一部份成本,只要漲幅合理,消費者一般也可以接受。
再說另一種情況,少數業者的成本增長並不顯著,他們也馬上搭乘上漲的列車,逐一將店內的食品價格調漲,惟恐慢了一步就虧大了。
當眾多食品、日用品、必需品的價格相繼調漲後,受衝擊最大的還是消費者,這一群人沒有轉移成本的條件與本事,這是最大的不同點。(星洲日報/財經小品:鄭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