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去年減少汽油津貼並預告還會繼續調整,同時今年初又削減天然氣津貼,電費隨後上漲約10%,引發國內許多物品價格上揚。
人民生活負擔加重,不善於規劃和浪費的政府當然有責任,但人民的消費模式其實也有檢討的空間;在一片百物上漲的怨聲中,還是看到很多浪費的消費。
大馬人民長期受惠於政府津貼享受低價燃油,無形中鼓勵停車不熄車、不斷加速猛踩煞車或其他浪費汽油的行為。
鑽石與水價值悖論(Diamond-Water Paradox)裡講述,水比鑽石更有實用性也更重要,但鑽石的價格卻遠高於水,指出物以稀為貴的道理。
天然資源的供應面往往比較龐大,量多了就會讓人忽略了它真正的價值,但眾所周知,包括清潔水源、汽油、樹木、礦產和海產在內的天然資源,如今已經不再是源源不絕地任我們開發,隨時有枯竭的可能。
環保意識雖然推廣至少10年,資源還是不斷被浪費,因為資源價格長期被壓抑在低位。
通常酒店或商場廁所都有提醒別人謹慎用廁紙的告示牌子,但一旁的垃圾桶一定裝滿廁紙,是人們洗手後抹手的產物,但廁所明明就有裝置吹亁機;假設需要投入20仙硬幣,才能有一格廁紙用,相信使用廁紙抹手的人立時減少70%。
因此,天然資源價格上漲,某程度上有助於減少人們的浪費;並不是說越高越好,這會衝擊社會經濟的運作,但至少需要回到合理的位置,鼓勵人們合理使用。
如今汽油、電費和食材都上漲是不爭的事實,與其不斷傳染怨氣,不如規劃使用金錢和資源,不僅可以做好理財,也可以幫地球一個大忙。(星洲日報/財經小品:劉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