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MIDF的報告指出,外資在過去17週中有16個星期為淨賣家,帶走資金共計93億6千萬令吉,相等於平均每週流出5億5千萬令吉,而年初至今的東盟國家市場外資積累淨流出中,大部份源於大馬股市,情況貌似岌岌可危。
但另一邊廂,海外直接投資流入國內的情況卻取得亮眼成長,同樣是“外資”,卻有不一樣的現象。
如果你問我該怎麼解讀,我會說:“管它甚麼外資撤離馬股危機,海外直接投資持續流入才是重點,因此我國的經濟面尚屬正面!”
後者才是留駐我國從事生產並對經濟有助益的外資,前者只不過是金融流動現象。
話說回海外直接投資,國際貿易與工業部上週四公佈數據顯示,大馬2013年外來直接投資取得24%增長,共錄得387億7千400萬令吉投資額,打破2011年紀錄寫下歷史新高,主要歸功於政府吸資政策,以及地理和經濟體穩定優勢。
海外直接投資能帶動本地就業機會、資本開銷可提振國內需求,與本地企業合作則可刺激國內投資,對國內經濟影響甚廣。
惟必須留意的是,外資之所以增加大馬投資,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已不再是“廉價世界工廠”,海外資金如今再次回到東南亞地區投資,這意味著大馬仍未擺脫低勞工和成本經濟體的窘境。
外資所投資的項目主要為半導體、電子與電器、重工業、汽車等領域,這些領域都涉及廠房生產,勞動力主要由外勞組成,造成就業機會漏出,且無法大力推動國民技術水平。
政府在吸引外資方面,若能引進更廣泛範圍的投資項目,包括高等教育、電影、工程設計以及科技研發等項目,才能進一步借用外資的力量提高我國的技術與競爭水平,擺脫“廉價工廠”形象。(星洲日報/財經小品:劉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