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公佈的汽車銷售數據顯示,由於兩大國產車商銷量相繼遭遇重挫,國產車在大馬汽車市場的銷量比重已嚴重滑落至43.5%,首次跌破50%水平,反觀非國產車則越戰越勇,幾乎全數寫下可觀銷售成長率。
雖然1月份整體銷量因年杪減價鼓吹銷量、消費者等待汽車政策出爐等因素,整體按年減少8.7%,惟若仔細分析數據,就會發現第二國產車(Perodua)銷量按年挫23.4%,以及普騰(Proton)銷量按年降20%,是造成整體銷量下滑的關鍵原因。
也就是說,1月份汽車銷量下滑,也可說成是國產車銷量下滑,因兩家國產車總計銷量按年減少約5千輛汽車,而領域整體銷量,亦是下滑約5千輛,這顯示外國車銷量整體持穩,受傷的,只有國產車而已。
外國車銷售穩定,證明市場需求本身並沒有減弱,問題出在越來越多人背棄國產車,轉購外國品牌汽車而已。
不過,這絕非令人意外的發展。
國產車之所以能長期引領本地汽車市場,靠的無非是政府用抽稅建立起的價格優勢,所有進口車,大多都會遭政府徵收倍計稅務,如消費者以10萬令吉購買一輛性能較優的進口車,其中5萬令吉實乃支付給政府的進口稅。
於是,國產車與進口車之間的品質鴻溝,就被這多出來的5萬令吉稅務給填補,畢竟在龐大價差現實前,許多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者往往被迫先選擇品質略遜一籌的國產車代步,待哪天財務能力改善後,才考慮購買遭重稅推高身價的進口車。
大馬是個規模不大的經濟體,像汽車業這樣得靠銷量取勝的行業,政府在領域發展初期給予協助,捍衛汽車業生存能力,其實是很正常的手段,無奈國產車自己不爭氣,就這樣杖著政府撐腰的威勢,長期靠價格優勢吃糊,品質反而始終沒有太大突破,與海外同儕之間的平場競爭能力,也持續惡化。
時至今日,隨著政府逐漸開放汽車業,如讓本地組裝進口車享有扣稅優惠,國產車的價格優勢開始受到威脅,於是國產車商才氣急敗壞提倡改革,希望強化競爭力,可要惡補長年累積下來的現實差距,談何容易?
況且,隨著經濟穩定成長,大馬人均財富增加,能負擔的起較昂貴每月供款來購買一輛外國車的民眾,亦是不斷增加;換句話說,若國產車品質無明顯改善,那目前靠抽稅建立起的國產車價格優勢,也將因民眾財富增加而逐點減弱,令國產車前途越來越險惡。
汽車業是個牽涉龐大民眾生計的重點領域之一,國產車踏上險途,代表許多民眾的生計也將受到威脅,政府不太可能漠視這點;因此,除非國產車自己爭氣,在未來數年內明顯改善產品素質,提昇競爭力,否則,我真不知道進口車價該怎麼降。
如今進口車價還沒跌,國產車就氣喘如牛了,若進口車價幾年後再跌個20至30%,試問,國產車要如何生存?(星洲日報/焦點評析: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