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企業籌資活動非常活躍,從年初至今,已有逾10家公司展開附加股發售計劃,籌措資金為擴展計劃作好準備,包括烏茲馬(UZMA,7250,主板貿服組)、EA控股(EAH,0154,創業板科技組)、雲升控股(YINSON,7293,主板貿服組)及富斯科(FOCUS,0116,創業板科技組)等。
更令人“驚喜”的是,全利資源(QL,7084,主板消費品組)及金輪企業(KIMLUN,5171,主板建筑組)的附加股計劃都獲得不俗反應,分別寫下17.80%及29.33%認購超額,說明附加股在投資者的心目中不一定是壞事,反而還成了“搶手貨”。
不過,這也得取決於個別公司的業務基本面,若沒有良好的業績表現,又怎能吸引到投資者認購呢?
雖然附加股發售計劃將擴大股本,並引起盈利稀釋問題,但只要是素質良好的公司,相信投資者還是願意以折價認購附加股。
同時,若公司善用資金帶來更大的成長,最終還是能抵銷盈利稀釋利空。
公司缺錢但又不想向銀行貸款,以節省利息,除了私下配售新股,附加股則是向股東“拿錢”的另一方式。
可是,公司也不能濫用附加股這信貸便利,過去很多例子都是公司拿了錢,但業務卻越來越糟,股東的血汗錢就這樣丟進大海了。
把“害群之馬”趕走,才能讓公司擁有更多籌資選擇,也讓小股東安心投資。(星洲日報/財經小品:李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