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年都可從政府各單位口中聽到此類數據,而結論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但還是難免引起網民的一番熱烈討論。有人說這是大馬人理財不當的後果;也有人將此怪罪於大馬引人詬病的交通系統;又或者怨政府的保護政策,致使人民承擔高昂車價等等,眾說雲雲。
儘管車貸似乎是大家認為造成12萬2千169名大馬人被列入窮籍的罪魁禍首,但筆者這次暫且不談爭議不斷的車價或車貸,而想把焦點放在國人收入這一因素。
根據世界銀行2013年的報告,大馬人均國民總收入(GNI Per Capita)為9千800美元,排名全球第87名,屬於中等收入的偏高群。
單從這一數據來看,大馬人的收入情況似乎不錯,至少要應付一輛國產車每個月大約600令吉的車貸理應不成問題。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有多少國人的年收入是達到9千800美元?將9千800美元兌換成馬幣,每個月收入大約為2千610令吉。這一收入水平對一名至少學士文憑畢業、在市區擁有執行級職業的人而言,或許還算標準。
然而,別忘了大馬還是有著許多學歷較低、單靠一份藍領工作養家糊口、又或者居住在鄉區缺乏機會的人民。2千610令吉的月薪對這一群體而言,甚至是遙不可及的。
根據聯合國發展署(UNDP)的報告,大馬的基尼指數(GINI Coefficient)達0.46,為亞洲貧富差距排名第二嚴重的國家。
造成貧富懸殊發生的因素,最主要還是資源分配不公,而大馬在這方面最明顯的現象,無疑是政府長期來所實行的朋黨主義。在朋黨主義的橫行下,最終受利的只會是屬於少數的權貴,普羅老百姓只能共享那不相等的資源。
若貧富懸殊問題不受到控制,無論國家每年取得多高的收入、寫下多大的經濟成長,仍然難以提振國人的收入水平。就算在2020年成功達到人均收入1萬5千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國目標,國人的實際生活水平還是維持在低水平,甚至還會因為隨著高收入國而來的高物價而承受更大的壓力。
近年政府積極推行的津貼合理化計劃,的確有利於政府的減赤目標,對國家的長期前景來說是正面的舉措。不過,市場上某些經濟學家便對此提出警告,若政府無法作出適度的對應措施,高通膨或會進一步擴大我國貧富差距的鴻溝。
如果政府能夠將津貼合理化所省下的開支,適當地用於提高教育水平、推動鄉村發展、投資創造更高價值鏈的工作機會,根本性地解決國人貧窮的問題,才是真正使該計劃發揮力量。
7年來共12萬2千169人破產,對我們來說應該是一個嚴重的警告。悲觀點來看,歷史上貧富懸殊到達極點後很可能會引發社會最低階層的反彈。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是如此,目前還感受到餘震的烏克蘭革命亦是如此。(星洲日報/焦點評析:孔令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