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西爾說,東盟地區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往往持有很大一部份股權,這現象導致許多股本不高的中小資本股,陷入欠缺流通量窘境,導致股票乏人問津,每日只有區區數百股易手,甚至長期零交易。
他也直言,對於那些展望良好但欠缺流通量的股項,公積金均不會考慮投資,因難以適時套利。
這番話,真是說到重點了。
相信投資者常會發現許多基本面和估值均非常誘人的中小型股,但當查閱流通量時,投資熱情卻很快被瞬間澆熄。這全然因為,股票完全不流通啊!
當今馬股,大股東持股超過50%的企業比比皆是,有時單是首30大股東持股,就已佔總股本80%以上,加上股本偏低,這樣的股權架構自然對流通量構成嚴重影響。
大股東掌握大部份股權絕非罪過,因許多企業家為掌握主導權,自然得持有大部份股權,但這並不意味控制權和股票流通量無法並存,因上市公司能透過各種企業活動,如發紅股、拆股等,促進外餘股票數量,間接刺激成交量。
讓公司上市的其中一個意義,正是讓股東可更輕易進行股票交易,且隨時為公司價值提供一項指標;不過,在嚴重欠缺流通量的情況下,這意義自然不復存在。
一些基本面強穩的上市公司,寧可放任龐大保留盈利或股票溢價盈餘不管,也不設法做些甚麼來改善股票流通量,更是許多投資者的一大憾事。
雖說是“生意在先,股價在後”,但確保股票擁有充足的流通量,易於投資者交易,對那些有心在股市裡闖出一番作為的上市公司而言,亦是極重要的一環。
畢竟,許多現實例子已說明,業績強穩但缺乏流通量的股項,未必能博得投資者好感,尤其是那些長期零交易的股項。
如那西爾所言,哪個投資者會對一家股票難以買賣的上市公司感興趣呢?(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