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1947年至2013年平均3.24%的年經濟增長(由萎縮10.40%到最高17.20%),1914年到2014年平均通膨率3.33%;相比大馬1973年來到2014年平均3.72%通膨率,1974年3月最高飆至23.90%。
正如很多追求高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新興國(包括中國),大馬人生活素質,並沒有從高GDP增長中享受有素質生活,不算高的GDP帶來的連鎖通膨,令國民普遍嘗盡生活苦果。
發達國物價相對穩定,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的小單位幣值,仍然通行不輟;大馬的20仙至50仙硬幣,在高通膨下將更趨式微。
很多人擔憂,這些面值的硬幣,會否在高通膨與未來即將實施的消費稅下,變得如當年的5仙,已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或者遺落街上,也無人擷拾?
60年代末期,5分錢可買到5個“四角餅”,或者一個淋滿紅糖、黃糖的圓圓冰團,或者是一條冰棒;如今,小學生對20仙與50仙,都沒有甚麼興趣!
哀哀RM!自從M$於1997年改為RM後,身價就一年不如一年,1995至2005年,馬幣兌美元由2.54經歷3.80定匯而遊走在3.78;兌新元由1.795貶至2.40;兌歐元由1.59跌至4.9;兌澳元由1.8877挫至2.80;兌英鎊由3.945跌至6.00;兌區域人民幣由0.3046跌至0.4622。
當年的非常時期,馬幣一失足而定匯在3.80,目前兌各大貨幣和區域貨幣,猶在悽悽慘慘戚戚景況。
日前有領袖提出與美元定匯在2.80,至少能夠接近昔日的美好時光!
然而,基本面與競爭力沒有提高,大馬是否只有緬懷昔日美好的份兒?(星洲日報/財經小品:張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