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廂,全球矚目的中國網路巨擘——阿里巴巴,在隨後數天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呈IPO申請。雖然該集團初期希望籌集10億美元資金,但一般相信阿里巴巴的上市有望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IPO之一。
當然,在大馬交易所上市的中資股難與全年營業額達46億美元的阿里巴巴媲比,但留意阿里巴巴所提交的招股書後,還是能夠一探投資中資股需承受的一貫風險。
阿里巴巴在招股書中概述了38頁的投資風險,當中值得一提的,包括計劃利用紐約證券交易所或納斯達克在公司治理要求上的一些豁免規定、還有不需要像美國公司那樣頻密而及時地向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報告和財務聲明。
招股書中便明確說明:“因此,和需要遵守交易法規定的美國本土公司相比,我們的股東得到的保護可能會少一些。”
這風險與大馬中資股的情況相當類似,因監管單位無法確保頻密的追蹤,加上業務營運多數位於遙遠的中國內地,待事情發生可能已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除了不夠透明的公司治理,中資股的政策風險也是投資者需留意的因素。就算不是中國國有企業,但仍然受到中國保護政策的支配。
以阿里巴巴為例,該集團的第三方線上支付平台“支付寶”,便因為了因應中國政府的規範而在2011年從集團中被分割出來,引起各大股東的強力反彈。
“政府干預”是一把雙刃刀,能夠輔助企業快速增長,但同時也是投資者很難預測的一塊區域。它以國家利益和民生為主要考量,因此不會以商業邏輯來出發,甚至犧牲企業盈利。買進中資股的同時,也等於買進了這把雙刃刀。(星洲日報/財經小品:孔令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