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銀行“一哥”馬來亞銀行(MAYBANK,1155,主板金融組)上週四公佈的業績中,泄漏了一個怪象:國家銀行(BNM)升息在即,精明的本地企業紛開始重新規劃債務,反觀一般普羅大眾似仍然不為所動,未因升息預期而停止貸款。
馬銀行董事部在業績中表示,升息預期促使企業紛開始減債,或選擇到國際市場找尋更具競爭力的融資途徑,這情況導致公司商業和中小型企業貸款下滑3.8%,全球銀行業務的企業貸款更暴跌17.1%。
在企業貸款裹足不前之際,本地消費貸款仍取得9.6%成長率,車貸和房貸更分別成長11.0%和9.2%,顯示消費者對於大型消費仍毫不手軟。
繼續翻閱其他銀行股業績,亦會察覺銀行整體貸款率雖持續成長,但主要是海外業務和消費貸款成長掩蓋了本地企業債整體趨弱的事實。
其實,企業減債是個很正常的週期循環;2008年次貸風暴爆發後,全球各大經濟體陸續搭上降息列車,加上復甦腳步遲緩,各經濟體被迫保持低利率環境很長一段時間,許多企業於是趁機舉債來擴張業務,結果在這些年累積了不少債務,卻也刺激了經濟成長。
隨著經濟回溫,低利率環境的潛在風險自然逐漸升高,本地銀行開始預期國行將在下半年宣佈升息;有鑑於此,部份債務偏高的企業,自然開始考慮減債,以免未來背負更沉重利息壓力。
企業角度而言,這未必是壞事。
至於家債,雖說國行總裁丹斯里潔蒂認為已經受到控制,可是翻看各銀行財報,不難發現消費貸款普遍仍保持雙位數成長率,顯示一般民眾在消費購物方面並未明顯收斂,最重大的兩項購物決策──車子和房子,仍有大批買主等著銀行放貸。
我們不能排除消費者繼續作重大購物決定的原因,是為了規避消費稅明年落實後的連鎖漲價效應。待來年消費稅落實後,高消費貸款成長表現可能將不復存在。
若事實如此,那在企業和消費貸款雙雙放緩情況下,本地銀行未業績相信會面對更嚴峻的挑戰;不過,若是因此躲開資產素質嚴重惡化的風險,長期來說倒也值回票價。(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