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股2014年的首個財報季,在此起彼落的失望聲中,終於在上週五草草落幕,令許多投資者大感未在股市中發揮力量的“五窮詛咒”,竟然應驗在企業盈利上。
整體而論,多數企業的首季財報都顯得有氣無力,包括許多盈利備受看好的股項,也都突然在首季喪失成長動能,那些期待首季業績替股價提供額外上升動力的投資者,普遍渡過了煎熬的一週。
這究竟是馬股企業盈利開始放緩的徵兆,或只是合理化津貼引發的暫時性現象?
縱觀整個財報季,成功在首季取得較佳業績表現的領域,包括產品售價整體走高的洋灰、農場養殖和種植業;受海外需求改善支持的傢俱業;憑訂單代國際大廠生產產品的半導體製造業;及掌握許多未入賬銷售的發展商。
至於在綜合指數中佔據重要地位的銀行和電訊股,表現趨向穩定,業務週期性較強的油氣和建築股,業績則繼續起落不一,惟整體仍寫下正面盈利,沒有太大驚喜。
除上述領域外,其他領域的盈利表現大多讓人失望,尤其是涉足一般製造業的眾多上市公司,甚至是向來亦強穩盈利表現聞名的消費品製造商,如雀巢(NESTLE,4707,主板消費品組)和子母牌煉奶(DLADY,3026,主板消費品組),也紛面對首季淨利萎縮的窘境。
在大廠們也不負營運成本走高壓力的環境下,其他規模相對較小的製造商,自然受到更明顯的牽連,因此我們能看到許多業績原本向好的中小資本製造商,表現紛在首季明顯轉弱,開始挑戰投資者對盈利復甦的信任。
然而,眼明的投資者或會察覺,雖然製造商淨利整體下滑,營業額整體卻仍在上揚,尤其那些涉足消費品製造業務的廠商,更普遍是“營業額升淨利挫”,暗示首季盈利跌勢並非因為市場需求轉弱,只是營運賺幅遭成本高漲侵蝕,以致淨利失色。
翻閱各家製造廠商的財報,不難發現多數製造商的售貨成本、營運和管理開銷均在首季大幅飆升;考量國內電費今年1月初才正式調漲,企業首季營運開銷明顯增加,很可能正是電費漲價引起連鎖效應所致。
由於時間和競爭因素,許多廠商難以完全把額外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加上須時間進行內部整頓,因而被迫暫時吞下額外開銷,結果就構成首季業績整體轉弱的大趨勢。
然而,儘管業績失色難免讓人失望,但朝正面角度思考,合理化津貼政策對企業盈利的實際影響,如今開正式反映在企業財報,這替投資者提供了更有力的參考資訊,有利於檢討股票估值。
此外,在成本壓力飆升的惡劣環境中,投資者也可趁機檢視各家上市公司的業績韌性和盈利品質,同時評估管理層應對營運挑戰的能耐。畢竟,成本上漲永遠是經商必須面對和設法解決的難題,若連眼下這關也跨越不了,未來還有甚麼希望可言?
無論如何,由於合理化津貼利空才剛開始在馬股盈利內發酵,馬股企業們究竟有多少能耐來應付成本高漲造成的營運挑戰,仍得密切觀察未來一、兩季的財報表現,方能有更清晰的概念。(星洲日報/焦點評析: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