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投資大馬大會(Invest Malaysia)回來了,但是怎麼感覺氣氛一年不如一年了呢?
自2005年初試啼聲,轉眼間,投資大馬大會今年邁入了10週年,現在已成為齊集資金市場各界精英、國內外基金經理、上市公司高層和政府官員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政府向全球推薦大馬投資商機的最佳場合。
今年的大會,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宣佈了將從2017年1月1日起,取消強制性信貸評估要求、進一步開放信貸評級公司持股,國際信貸評估機構可營運全資公司,以及外國公司可允許100%持有單位信託管理公司股權,而外資單位信託公司在國內設點也將沒有任何門檻,從即日生效在內的3項新措施,以深化國內債券市場的發展。
但奇怪的是,在場人士對相關措施的宣佈反應不大,歡呼聲甚至還比納吉的半生熟雞蛋的笑話來得少,整個場子顯得異常冷清。
回顧過去,投資大馬大會都是政府公佈各項提昇大馬投資吸引力措施的平台,從兩板合一、經濟轉型計劃(ETP)、經濟走廊到大型政府相關公司首次公開售股(IPO),每每都令與會者歡呼不已,但怎麼最近幾屆,場內的歡呼聲卻日趨薄弱呢?
或許是政府在過去送了太多好禮,養大了投資者的胃口,讓他們對政府充滿了期待,但結果卻像智能手機的新品發佈會,讓他們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智能手機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從系統、應用程式到硬件配備都趨向成熟,越來越難帶給消費者眼前一亮的感覺,正好反映出走向成熟期的投資大馬大會現有困局。
投資大馬大會通過政府不斷地釋出糖果,成功在短時間內吸引了諸多海內外投資者目光,成為國內資金市場的年度盛事,但一昧通過政府釋出新政策來提高吸引力是不行的,能力再強大的魔術師也總有黔驢技窮的一天。
其實,新措施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只是一時,投資者更關注的是長期的執行能力。政府每年都出台一堆措施,但執行起來卻總是顯得力有不逮,如何說服投資者作長遠的投資。因此,與其花費心思在構想一些不痛不癢的新措施,政府不如加大力度在解決人力資源、官僚主義、貪污腐敗等頑固問題,從根本來強化外國投資者信心,只要基礎打得穩固,又何怕沒人前來投資呢?(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洪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