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除了世界杯列強隊伍之間的戰火一觸即發外,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新聞肯定是伊拉克的緊張局勢,讓戰火從足球場上一路燃燒至沙漠油田。
面對伊拉克再開戰的可能性,市場已迅速作出反應,最敏感的是原油,接著是黃金,兩者價格高漲,世界油價飆升至近9個月最高水平,黃金也因市場避險情緒提昇,走揚近1%。
伊拉克是全球第七大產油國,原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5%,南部為主要原油出口區(佔90%),雖然目前未被暴力衝突事件影響,但叛軍若進一步攻城略池,巴格達局勢失控,原油供應受影響足以令全球金融市場緊繃冒汗。
如果伊拉克暴發內戰,美國再度發兵參戰,其經濟復甦力度勢必放緩,這對致力於提振經濟的歐美國家而言,又是一場惡夢,打擊原本以為就要爬出谷底的美好遠景。
從一般市民的角度來預測,原油價格持續上漲,賺最大的是石油供應商,虧最大的是消費者及副產品採購商。
身為產油國之一的大馬,油價可增加國家收入,但汽油價將面對漲價壓力,雖然有政府提供燃油津貼,汽油價暫時不受國際油價波動影響,可是這種“貼心”的津貼制度可維持多久?相關企業該如何管理石油副產品原料即將漲價的風險?
當國際油價長期居高不下,當政府已無法再承擔昂貴燃油津貼時,最終方案是削減津貼,才能阻止國庫繼續失血,到頭來,這筆賬還是由人民買單。(星洲日報/財經小品:郭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