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酋航空取消70架新空巴訂單,雖然對全球航空業的市場競爭激烈產生不大效應,惟相信仍可為全球航空公司暫喘口氣,也對整體航空業發展放出正面訊息。
飛機生產商並不必為飛機供應過剩而擔心,苦果實是由航空公司買單,生產商甚至可在競爭激烈情況下坐收漁翁之利。
較早時,《航空周刊》就指出,目前世界大多數航空公司商用飛機的訂購量,可能已經超過其需求量。全球主要兩家飛機制造商去年的儲備訂單超過1萬架,惟去年僅交付其中的1千247架的新飛機。
全球經濟疲弱及不明朗,特別是歐美市場仍然低迷或僅略呈復甦,使高檔或全方位長程航空市場需求萎縮,為全球航空業造成低迷前景,使許多航空公司陷入經營不易的窘境之中。
每個國家都有必要擁有本身的航空公司,因要顧及其連鎖各行業甚至整體經濟的發展,使許多陷入困境的航空公司,特別是國營航空公司在艱辛經營中仍要苦撐下去,馬航就是個中例子。國庫控股在過去10年,就在馬航投資了50億令吉,痛了納稅人的心。
馬航惡運連年的個中因素諸多及复雜,包括全球海外長程全方位航空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需求疲軟,以及在國內則受到廉價航空的激烈競爭,連虧本都在所不借的不健康競爭,落在內外受敵窘境,苦苦經營。
其實,馬航向來的強項是國際市場,它擁有諸多國際獎項的認可,應該更專注此領域的發展與改進,而不是把競爭焦點過於放在廉價競爭對手——因為不同定位,即如榴槤與芒果的競爭,雖然都是水果,惟卻是不同級別與定位,最後使馬航落入兩頭不到岸的困境。
全球航空業是項資金密集的行業,少一點資金與功夫都不行,同時還要面對諸多控制以外的不明朗因素,特別是燃油價格及外匯趨勢等,實在需要一點運氣,希望今次阿聯酋航空減購飛機,能夠收到尾隨效應,使全球航空座位供應進一步減少,為全球航空業帶來一點喘息的空間。(星洲日報/財經小品:李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