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中小企業佔我國註冊公司的超過90%,同時製造了逾50%的就業機會,並在國內生產總值上佔據了少過35%的比重,政府欲把有關比重增至逾40%。
近年大馬經商環境愈見艱難,各種成本緊隨電費、燃油費、天然氣費上漲乃至人力成本上漲而提高;已有一定規模的中小企業,想趁東盟經濟共同體2015年成型前,往區域5億人口市場作策略部署,是自然不過的事。
大馬中小企業在擴展區域缺乏國家指引,同時國家也未發出特別獎掖鼓勵擴展區域市場,國內1萬間中小企業在大馬明年4月開始實施消費稅擴大稅收來源,向政府爭取擴展獎掖,也顯得合情合理,亦是趨勢所在。
比起很多大中企業,倚賴多年建立的人脈、網絡獲取政府的各大小工程;中小企業初生之犢不畏虎,無視於面對國家風險而欲擴展至區域,是抱著無比決心,同時也對本身的韌力與競爭力具有一定信心。
國內中小企業是從實質的營運等問題,而作了深層考量;這其間主要還是面臨難以聘請員工問題,加上經商成本一直上揚,除了考量擴展人力成本較低的東盟區域,同時也為區域更大的市場和蛋糕及早作部署!
從國家層面來說,既然藉擴大稅收來源豐盈國庫了,長期透過一馬、二馬、三馬基金賑濟低收入群並不是解決方案。如果說大馬以前有“柺杖”文化,沒了柺杖不能走路;目前的無數名目的基金,則可視為瓦解鬥志的“鴉片”,沒了“鴉片”便恐懨懨無力,不思振作!
把擴大收入後稅款,用在有競爭力、有野心欲擴展東盟市場的中小企業,回報絕對更勝一籌,而且也將更為長遠;何況大馬中小企業對GDP貢獻,仍遠遠落於很多國家後頭,還是必須努力深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很多國家的中小企業對GDP比重高達40%至60%,對就業貢獻也達60%至70%。
配合東盟經濟共同體逐步成型,大馬除了給予獎掖,已擴展至區域的大馬銀行業,相信可以對區域國家、領域或相關風險,給予詳細的評估與配合。
國家各層面應該對中小企業這種先知先覺給予祝福和扶持,並樂觀擴展區域有所成;有了更強的中小企業鏈帶與網絡,大馬的工業因有強大的中小企業扶持,基礎也將更為堅實。(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張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