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他有一間雙層排屋要賣,已經超過半年了還沒有賣出,問他為何這樣,他也說不出原因,產業經紀告訴他,以這個價格掛上去:“合理”、“不會難賣。”
可是,事情並非如我們想像的簡單,這間轉售的雙層排屋坐落在熱門地點,來看房屋的人也不少,只是銀行的估價比實際價格低了十多、廿萬令吉,沒有大筆現金儲備的買家,是不可能敲定交易的。
對於那些必須以貸款來融資購屋的申請者,許多時候結果都讓他們感到失望,銀行認為,喊價90萬至100萬令吉的房屋,實際上只值70、最多80萬令吉。
這意味有意購買者,本身必須擁有一筆數目不小的現金,才可能談妥交易。
儘管如此,許多地區的產業價格還是沒有降下來,產業經紀告訴潛在買家或投資者,假如你準備購買某個地區的產業,而且是鮮少有存貨(房屋)的地區,你至少要有20萬令吉或更多的現金在手,一旦有人準備脫售,你就可以馬上決定,聽起來似乎是擔心有錢買不到貨的情形。
當一個地區的產業價格一再創新高,而且交易的敲定也不成問題,有意無意製造了一個不大健康的趨勢:就是價格處於不合理的水平。
回到前面提及的產業已過了半年,可是仍未賣出的例子,其實,只要賣主不要將賣價握得太緊,相信要賣出並不成問題。
假設合理價值在50萬令吉,賣主要價65萬令吉,而且是沒有經過裝修的單位,銀行一般最多只將價值提昇至55萬令吉,就是以55萬令吉來提供貸款的百分比。
個人如果貸款80%,以55萬令吉的賣價計算,只能貸款44萬令吉,本身必須準備11萬令吉,假設賣主堅持其價格,那麼買主的自付款需多10萬令吉,總共是21萬令吉。
如果再加上買賣合約的律師費與印花稅、貸款合約的律師費與印花稅,房屋貸款保險等等,這裡邊至少要幾萬令吉。
另外,屋況再怎樣理想的二手房屋,在買過手後也需要簡單或基本的裝修,至少也要幾萬令吉,如果要求較高質量的裝修,費用就更大筆了。
以最簡單的數字原理來計算,從購屋自付款、買賣合約律師費與印花稅,貸款合約律師費與印花稅、房屋貸款保險費、還有基本的裝修費,已經接近30萬令吉,坦白說,可以在二線城市購買一間可負擔房屋了。
在轉手產業市場,交易的落實是由市場力量來決定,供求是其中一個因素,與一手市場由發展商訂價稍有不同,一手產業主要是以屋款、建築面積、方位來考量。舉個例子,A款面積比較大賣這個價位、B款面積稍小則賣這個價位,假如是面對下午陽光的方位,可能便宜數千令吉,以此類推。
如果是共管公寓,樓層越高越貴,每高一層多幾千令吉,角頭單位又另外計算,擁有較多個車位的公寓,叫價比較佔優勢;不過,如果是沒有電梯服務的公寓,則另當別論,樓層越高越便宜,這些都是簡單的道理。
道理雖然簡單,可是人們常會忽略一些細節,例如產業的管理質量是否不斷改善、所處地點的治安是否理想,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重點。(星洲日報/焦點評析:鄭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