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和印度幾乎同時到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進行吸資招商等艱巨任務,大馬吸資的範疇包括資金市場、製造業、生物科技業等。
5月當選印度總理的莫迪,也首次到美國訪問,並啟動全球招商活動,並吸引大型製造商前往印度設廠,以崛起為全球製造中心。
莫迪會見美國企業主管,以吸引投資和促進貿易,會晤企業碩彥包括來自谷歌、IBM,通用電器、高盛與波音公司,希望振興製造業帶動經濟復甦。
印度在重工業的科技水平,底蘊要比大馬豐實,資訊科技人才與投資諮詢亦是其一大亮點;亦是亞洲最大的民主國度,同時又是兼具龐大人口與市場需求的國家。然而,印度最大的致命傷是“繁文縟節”和印度人的“彈性時間”觀念,其經商環境排行榜,亦名列130名以外。
大馬一直打著2020宏願和成為高收入國的願景,在科學工藝上水平恐怕與美國有50至100年落差。認識到本身的巨大缺失,大馬於4年前設立了全球科學與創新諮詢理事會(GSIAC),透過全球網絡和結盟,正努力培訓新生代力爭上游,致力改善和加強科學與創新能力。
我國另闢蹊徑的策略,是希望透過科技與創新,甚至擊敗亞洲科技強國的中國與印度,最重要的是從幾個領域所展現的契機,實現高收入國的目標。被大馬圈定的具潛能領域包括高端製造業、汽車業、建築、金融服務、地球空間信息、資訊工藝、運輸、宇航、生物科技、能源、保健、禮待與零售業等。
上述網絡的建立與部署,與早期那些留美精英所建立網絡,雖然不能同日而語,也是斷層後的再出發,雖具有前瞻性;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科技能力與生產力的嚴格要求,這恐怕還是大馬一大挑戰。
我國在生物科技的吸資表現不俗,大馬生物科技過去3年總共吸引超過56億美元的投資,其中很多投資來自美國;並且超越2011至2015年的27億美元目標。
在一些有關生物科技投資方面,雲頂集團旗下的雲頂種植透過美國公司的投資,正尋找阿茲海默症的治療之道。雖然還在臨床試驗階段,要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局批准,可能還需要等待兩年時間。
我國2013年吸引4千451億令吉外來直接投資,較2012年的4千零57億令吉增長9.7%或309億令吉,製造業仍佔我國最大投資比重,達45.6%,其次為金融與保險(21.3%)礦務領域達7.9%。
3大外來直接投資國為新加坡、日本和美國。去年,大馬也是美國第十七大出口國,美國自大馬進口273億美元產品,比2012年增長5.2%或14億美元;主要進口電器機械、機械、橡膠產品和棕油等。
不管是到那一國吸資,除了講求本身的競爭力,是否能切合到馬投資企業的需求非常重要!同時,經商大環境需不斷改善,不管是對工藝與人才的需求,皆應力爭上游,才能迎合不斷加劇的競爭。
既然把投資吸引過來了,是否能如初到時繼續營運良好投資環境也非常重要,因為同儕的口碑有助拉動更多投資進來。口碑好壞,意味著拉來更多投資者,反之是趕走潛在投資者!(星洲日報/焦點評析:張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