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 95漲價20仙,經濟炒粉漲30仙,這合理嗎?早餐已是這個水平,在外面吃午晚餐更不用說了,肯定比早餐漲幅還高。
每次燃油、煤氣漲價,民眾都要被商家削一次,幾乎已經麻木,雖然心不甘情不願,錢要付,飯還是要吃,總不能再費時另尋他處,多不划算啊。
以此漲幅來看,明年消費稅開跑後,雪隆區還有可能買到最經濟的1令吉紙包椰漿飯、印度煎餅及2令吉的炒粉面飯嗎?可能性不高,因為消費稅的降臨,意味我們已步入物價只漲不跌的時代。
消費稅漲幅多少,幾時調漲,都掌握在政府手中,當他們認為經濟狀況許可,人民收入逐漸增加,足以承擔更高消費稅時,就會開始策劃調漲,漸層的增加稅率。
這種不受人民歡迎的稅務制度,是邁向高收入國必經之途,人民收入越高,消費能力也越強,政府稅收自然隨之走高,若不希望被徵更多消費稅,很多事情都必須“自己來”(DIY),做一些能力範圍內能夠解決的事情,節省不必要的消費。
西方國家人民雖然享有高收入,卻也面臨高稅務及高物價的困擾,為了減少消費稅開銷,他們會選擇少吃外食,動手煮飯,DIY風氣盛行不無道理。
在西方國家,一般民眾都會動手組裝維修東西,奈何這是情勢所逼,鍛鍊出來的成果,房子、車子或電器出了點小問題,他們會去大賣場買材料回家修理,因為上門服務或送修,不只付維修費,還有消費稅,加起來也是一筆顯著數額。
反觀大馬甚至其他東南亞國家,外食、技工及勞力成本依然便宜,選擇多且輕易取得,付錢就能夠解決問題,何必自己動手;然而,當未來的食物、服務、勞動成本及消費稅越來越高時,這種花錢了事的生活態度必須改變,若始終學不會DIY,錢包只能讓任人宰割的份了。
(星洲日報/財經小品:郭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