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大馬農產品,許多人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就是原棕油。沒錯,原棕油固然是大馬農產品出口大戶,但被人喻為夕陽工業的橡膠貢獻也不遑多讓。
根據統計,2013年國內橡膠產品出口總收入高達337億3千萬令吉,而大馬是僅次於泰國、印尼的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膠生產國和出口國,更是全球最大橡膠手套生產國,每年都可為國家帶來不少白花花的鈔票。
但是,由於國際膠價今年以來持續下跌,9月底甚至一度跌至5年來低位,讓膠工、小園主與收購商苦不堪言,迫使政府不得不出手捍衛小園主利益。
大馬橡膠局(MRB)宣佈,將從下個月開始首次為小園主設定農場交貨價格(Farmgate prices),並從2015年元月啟動橡膠生產效率津貼機制,以在標準橡膠20號(SMR20FOB)價格跌穿每公斤4令吉60仙門檻時補貼膠農。
目前,全國涉及橡膠及相關產品行業的人數將近87萬人,其中包括44萬8千名小園主,因此“以民為本”的政府通過干預膠市,顧全將近百萬就業大軍的生計自然是一大善舉,同時又可穩定膠市,何樂不為。
但是,我國向來以開放、自由的市場自居,而自由市場定義是一個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模式,政府只應扮演維護法律制度和保護產權等角色,其餘一切應由市場的供需平衡來進行運作,但政府此次對膠市的干預,已經影響了市場秩序。
沒錯,政府此舉可能只是權宜之計,意在緩和陷入水深火熱的膠農慘狀,並為膠農們爭取更多的改革時間,但是如果膠農們並未藉此加以改革解決問題的根源,短期干預可能演變成長期扶持政策,對於領域的長期健全發展毫無幫助。
說到底,政府透過補貼確保膠價穩定只是維持表面繁榮,膠農們要是習慣了政府給予津貼扶持,從而不再努力向上,本地橡膠領域生產效率低下,競爭力不足等長期問題還是解決不了。
泰國前政府高價收購白米,結果搞到大量白米囤積,還要積欠農民大量津貼,就已說明單靠津貼扶持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此政府應該改變靠政策干預市場的思維,通過加強市場管理,並祭出更多提昇供應鏈措施來促進領域的增長,才能確保橡膠真正擺脫夕陽工業的標籤。(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洪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