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公共交通網絡仍未完善,以車代步自然成為民眾外出的首選,而隨著路上車輛的增多,政府也不斷透過新建大道,甚至是拓寬道路來緩和擁堵的交通。
不過,大道越建越多,我們的道路真的更順暢了嗎?其實並沒有。根據一項全球汽車調查顯示,大馬擁車率高達93%,排名全球第三,也是擁有多輛汽車比率最高的地區,平均54%家庭擁有超過一輛車。
同時,調查也顯示,10個大馬人中有3個每天花逾1小時的駕駛時間上下班,若加上每年均以3%增長的擁車率,單在市內多建幾條高速大道,根本不足以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
要數全馬最塞車的路段,想必各大收費站都將強勢入榜。監管單位認為,造成收費站擁塞的因素,包括車流量增加、擴大收費通道計劃受阻,以及大道兩旁的快速發展。
因此,他們決定實行無現金交易的制度來舒緩收費站的交通流量,其中聯邦大道第二段公路的峇都知甲收費站和雙溪拉騷收費站將於11月22日開始實行全電子收費系統,屆時大道使用者可使用“南北大道里程卡”(PLUS Miles)、“一觸即通卡”(Touch'n Go)或精明器(Smart Tag)付費。
工程部長拿督法迪拉指出,到2016年,巴生河流域共有34個高速大道收費站將全面採用電子付費系統(ETC)。
聽到了這個消息,許多駕駛者都覺得這將舒緩塞車的程度,大大方便了他們的出行,只是我們等這一天也未免太久了吧。
“一觸即通卡”自1997年推介至今已17年,如今在政府強勢政策落實下,總算稍有成績,只是看看香港八達通,甚至是台灣的悠遊卡的普及率和使用優惠,我們實在落後人家太多了。
更重要的是,我國電子付費系統才剛跨出重大一步,人家卻都開始朝近距離無線通訊(NFC)的移動支付邁進了。
隨著智能手機日趨普及,功能也越來越強勁,現在各大廠商、信用卡公司都開始部署商業化手機支付系統,允許人們將現有智能手機變身電子錢包。其中,蘋果在本月初於美國正式推介Apple Pay的手機支付功能,短短72小時內已有超過100萬張信用卡開通,連帶競爭對手谷歌(Google)的谷歌錢包(Google Wallet)使用者也大增,似乎宣告行動支付服務時代到來。
雖然行動支付現仍未成氣候,但新技術的誕生只會給人們帶來也越來越好的使用體驗,而民眾的接受程度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我們還在沉醉於17年前的科技終於稍有成績的喜悅里,小心新科技的出現隨時會讓你痛哭失聲。
人家總說遲到好過沒到,但遲到了就得努力趕上進度,甚至爬過人家前頭,因為對手是不會憐惜你,甚至給你更多時間反擊的。一眾昔日稱霸一方的企業最終落得失敗收場就是活生生的教科書。(星洲日報/焦點評析:洪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