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退休後所需的資金將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加上人民擁有的儲蓄,例如銀行定存、公積金存款並不多,退休人士的生活質量,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所謂的強制性儲蓄僱員公積金,是受僱者的儲蓄計劃,也是僱主為僱員提供的其中一項福利,用意是受薪者在退休後,至少還有一些儲蓄供養老,畢竟日子還是照樣要過,再怎麼節省,一些固定的開銷是無法避免的。
退休後開始成為老齡人士,身體健康還好,最讓自己或家人不安的是老年家人的醫藥費,不論生活如何安裕,許多人在職場工作時,也避免不了職業病找上門,其中不少是每日需要服用藥物長期期。
在我國,生活安裕者佔少數,絕大多數的人民收入保持偏低,為了每月的固定開銷,例如供還房屋、孩子教育費、伙食、醫藥或保險費等,所剩無幾,沒有面臨赤字已經很不簡單,更談不上有多餘錢可以儲蓄。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最近一份報告指出,我國受薪階級強制性儲蓄額(指的是僱員公積金)數額不並多,主要是薪資普遍偏低,收入少過3千令吉佔了相當大的比率,在收入不豐厚的基礎上,對僱員公積金的繳納又如何會可觀?
“90%的大馬人接近退休時,沒有足夠的資金維持基本生活超過5年。”說明退休基金的儲備是多麼的不足。
在我國的城鄉小鎮,許多受薪者的收入不到2千令吉,大學畢業加入職場,由於沒有工作經驗,可能只領取1千500至1千800令吉的薪金,在大城市例如首都吉隆坡,同樣性質的工作,也許可獲薪資2千300至2千600令吉的薪金,只有少數受薪的大學畢業生,開始加入職場,比較幸運的會有3千至4千令吉的收入,至於4千或5千令吉則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因為工作性質風險較高。
由於收入不可觀,加上生活負擔沉重,許多受薪階級幾乎是“月光族”,聯合國發展計劃署的報告補充,在大馬的鄉村,大約有90%的家庭沒有儲蓄、無法儲蓄的城市家庭則有86%,這是個比例非常高的數據。
前面提到,國人的平均壽命普遍延長,因此,除非個人有大筆的家產,否則,絕大多數的人必須為退休後,存活年齡平均20至25年做好規劃。
以我們微薄的公積金儲蓄,若沒有其他資產或收入幫補,單靠公積金儲蓄過日子,坦白說,多數人無法支撐10年,該計劃署所指的沒有足夠的資金維持基本生活超過5年,並非誇大其詞。
另外,個人若擁有一些儲蓄,也必須將通貨膨脹因素考量在內,通膨會靜悄悄削弱我們的退休金,造成可供收入逐漸縮小。
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也讓我們看到退休後,調整生活費支出的必要,在償還所有的固定貸款分期後,還需要做到每月的開銷,鎖定在退休前的三分之一;假如短期間調整不來,至少也要做到開銷介於退休前的一半數額,至於如何精簡過日子,就看個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了。(星洲日報/焦點評析:鄭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