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稅未正式開跑,物價已悄悄上漲10%,在馬幣持續維持弱勢的環境下,降價可能嗎?這種想法未免太樂觀,除非汽油零售價跌至每公升1令吉水平,電費也再下調,否則大馬人根本不必妄想物價會下調。
單是以油價計算物價起落不夠全面,因商品從生產、運輸到供應商及消費者手中,已經過幾手,商家還需納入勞力及促銷成本,如今再加上消費稅,終端消費者買到的商品,可能已是廠家售價的2倍之多。
RON95下滑,從1令吉90仙跌至1令吉70仙,運輸成本僅稍微下滑12%,可是馬幣兌美元也在下跌,從去年9月的3令吉15仙水平走疲至目前的3令吉55仙水平,跌幅約11%,即使是大馬製造的商品,在生產及運輸成本拉長補短之下,也只有1%調整空間,還不足以抵銷其他成本,讓商品降價。
商品能不能降價,成本只是其中一個考量因素,當成本無法如願走低,唯有外來壓力及大量生產創造規模經濟,如執法單位強硬施壓、設立條規及擴大供應來控制商品價格,確保商家不會因需求增加而趁機抬高物價。
另一種導致商品降價的原因來自競爭壓力及潮流趨勢,當商業競爭加劇,商品無法如期賣掉或已過時,為了提昇買氣,商家經常會進行大促銷或特價優惠清倉,消費者才有機會以較低價買到一些商品。
然而,目前大馬還有消費稅難關要過,降價談何容易,消費者只得忍氣吞聲控制消費,少吃、少買、少用錢,可能就不會覺得那麼痛了。
(星洲日報/財經小品:郭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