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富,就一定不仁嗎?
貧富不均容易造成社會動盪,所以這是政府施政重點之一。問題是,對於貧富不均,我們到底存有哪些共識?
這幾年,所謂“金字塔頂端”的超級富豪,成為人人喊打的一群。經濟學家引述數據稱,過去100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任由貧富差距惡化,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動盪,所以,居中的政府是扮演緩衝角色的重要一環。
問題是,政府推行的收入再調配是拉近貧富差距的主要措施,也就是所謂的“劫富濟貧”政策,就是收取有錢人的財富,透過種種社會福利,減少貧富差距擴大。
可是,政府落實措施的力度不易拿捏,太用力可能促使有錢人“離家出走”;太少力則面對貧困階層的批評。
所以,拉近貧富差距的重點在於,付出的一方願意付出多少,受惠的一方願意受惠多少,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就可以有效減少貧富差距擴大。
大馬是世界銀行稱譽,讓國民脫離赤貧的國家之一,而備受詬病的種族固打制卻也是當中有效的政策。
稅收制度是減少貧富差距的有效工具,讓政府透過向有錢人徵收高稅,補貼諸如醫療、教育等領域的落差,確保多數人民可以享有完善的社會福利。
可是,如何說服越來越聰明的納稅者相信政府可以公平分享果實,並願意承擔納稅義務,是政府不可忽視的施政重點,而最新的臨堂測驗,顯然就落在4月1日的消費稅(GST)上。
(星洲日報/財經小品:王寶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