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產業市場從今年開始走勢明顯放緩,大家對消費稅時代的到來,普遍抱持觀望態度,不準備貿然進場,產業發展商為順應市場的形勢演變,選擇將發展計劃延後推出,同時,調低預售產業總值的目標。
業者計劃好在下半年推出的計劃,卻因為馬幣一再貶值、原油價格下跌、股市也沒有好表現的情況下,可能被迫進行調整。所謂的調整,包括再延後推出,可是,這將會造成資金未能鬆綁,畢竟在推行產業計劃之前,業者也投入一筆資金,例如購買土地、進行土地用途轉換、申請批准建築圖測等等。
作為折衷方案,業者或許選擇縮小發展計劃的規模,例如減少預售產業單位的數目,這樣即不會沒有收入,也不會讓資金被綁更長時間,是比較可行的規劃。
說到馬幣兌主要貨幣的匯率下跌,一些領域例如旅遊業者可能期待可以帶旺旅遊業,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吸引力,旅遊業是否能興旺,還有賴於其他輔助因素,譬如足夠的宣傳與包裝、社區治安要好,我們不時看到旅客被盯上,失去金錢與護照的新聞,這是打擊該行業的負面因素。
倒是國內市民擔心,馬幣匯率下跌,是否引來外資進場增購本地產業,在無意中推高產業的價格,或是導致產業價格不會因為淡市而降跌?
外幣兌換馬幣之後,從量方面來計算的確比較好用;當然,外國投資者也會從本地經濟、政治形勢、對外資條例是否友善等方面進行考量,再來決定是否選擇本地市場的投資產業。
不管怎樣,產業市場人士認為,在市場偏淡之際,除了觀望、也不妨探討購買或投資產業的可行性,畢竟不論是旺市或淡市,皆存在投資的機會。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文:鄭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