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導向經濟體,譬如大馬,最怕外圍環境的風吹草動,現在的局勢,正是我們最為苦惱的。
幾年前,美國成為次貸危機暴風眼,然後是歐洲債務危機,兩場風暴來襲,澆醒亞太國家的經濟成長。當時的解決方案,是亞太週邊國家互相加強雙邊貿易,藉此減少依賴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需求,在這波趨勢中,撐起半邊天的是巨龍中國。
那幾年,中國胃口大開,幾乎吞下所有天然資源,包括大馬的原棕油等,帶動亞太經濟體維持穩定的經濟成長。可是,中國需要那麼多資源嗎?如果中國情義相挺,消化全球商品的最終出口市場還是歐美經濟體,那麼,只是多了一層程序而已,因為進口半製成品的中國,沒法將加工產品賣出去。
放眼望去,沒有幾個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穩定成長,就是說,亞太國家的天然資源和出口產品,根本找不到去處,這種不健康的經濟局勢,如何能夠延續?
美國忙著提高就業,最終目的是想要提振經濟,連續好幾年的印鈔行動,終於看到結束的跡象了,誰知道,看似無所不能的中國,竟然在這個時候一再發放經濟減緩訊號?
美國和中國是世界兩大經濟體,隨便打噴嚏,世界都會感冒。大馬的出口產品高不成低不就,即使馬幣大幅貶值,出口成長依然搖搖欲墬,這種毫無優勢的競爭力,即使出口市場成長時,表現也不怎麼樣,何況是市場需求放緩時?大家還是別自欺欺人吧。(星洲日報/財經小品‧作者:王寶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