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宣佈18條大道漲價,又傳出明年另有10多條大道蓄勢待發,政府表示,補貼大道路費不符經濟效益,把補貼大道的費用用在其他地方上更能推動經濟發展,而拒絕為人民買單。
從2008年至2013年以來,政府為制止大道經營者漲價,一共付了大道公司11億零891萬令吉的賠償金,2014年則賠償4億零299萬令吉。
對一個國家而言,15億令吉真的可以推動經濟嗎?
光為股市扶盤,政府已經需要動用200億令吉,15億令吉佔10%都不到,況且還要分攤5年,與其說讓大道漲價為推動經濟,更顯而易見的理由,就是政府在積極節流。
以2013年收入計算,政府從石油獲得的收入佔總收入的30%,可說舉足輕重,而油價在期間大挫,想必對收入有不小影響。
不補貼過路費開了先例,政府是否會在2016財政年預算案上會出現更多“驚喜”,以保不再有赤字呢?
為讓大馬在2020年成為“高收入國”,“高倍率”發展不能減,被稱之為“人民經濟”的第11大馬計劃會在2016年打響第一炮,在被冠上“人民經濟”的名義下,估計政府也不可能縮減人民福利,一馬援助金(BR1M)、一馬商店一個都不能少。
大方向不能妥協,那就從小錢入手,除了過路費以外,政府也“豁免”國民服務,減少開支。
東補補、西貼貼,這真的對支出有太大的影響嗎?
由奢入儉難,政府要維持赤字,就必須有更多的收入,在油價不靠譜的情況下,政府可依賴的,大概就只有消費稅了。
確實,在第一季裡大馬從消費稅上得到的收入比去年同期的銷售及服務稅更高,但公司稅及個人所得稅都在同期間下修,不能篤定消費稅可以覆蓋所有增加的支出。
在魚與熊掌都想兼得的情況下,政府真的能把赤字維持在3%左右嗎?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文:陳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