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盛(PARKSON,5657,主板貿服組)藉整合旗下兩家子公司套現6億4千萬令吉的計劃,上週因香港上市子公司百盛零售集團(PRG)的獨立股東們投票反對,半路腰斬。
百盛原本打算在完成整合後,派發每股10仙現金給股東,但隨交易取消,股東們的期待也瞬間化作泡影。
今年7月,百盛提議以約6億4千萬令吉,把持股67.6%的新加坡上市零售臂膀——百盛零售亞洲(PRA),注入持股53.1%的PRG之中;由於持股上的差異,這將導致百盛在PRA的持股被稀釋剩35.9%,未來盈利貢獻也將減少。
好消息卻是,百盛可藉此套現6億4千萬令吉現金,這筆數目相等於百盛總市值的超過50%,可謂非常可觀,加上PRA本身也面對盈利減少的問題,和每股將獲10仙現金,百盛的小股東們大多樂見這宗交易的完成,可惜事與願違。
投票數據顯示,PRG獨立股東是以高達63.44%的反對票否決了收購PRA股權的交易;香港媒體報道,反對原因是PRA過去3個財政年盈利持續下跌,並質疑收購難創造價值,因兩家公司的業務地點不同。
作為馬股的大型零售公司之一,業務遍佈亞洲的百盛過去幾年過得並不如意,各主要業務市場大多面對銷售和賺幅受壓問題,這不僅造成百盛業績連續幾年陷入低迷,股價更從2012年初的約4令吉40仙(經除權),一路滑落至目前的約1令吉10仙水平,跌幅高達驚人的75%。
當初在高位買進的股東,無不大嘆倒楣,雖然百盛在該段期間曾數次派庫存股,股東非一無所獲,但比起賬面上的巨額虧損卻是杯水車薪,得不償失。
實際上,讓不少百盛股東始終抱有一線希望、選擇繼續持股的關鍵原因,在於百盛的基本面仍穩定,不但每股淨資產高達2令吉43仙,還持有27億8千萬令吉的現金,而該公司在區域各國所打下的強大零售網絡,也是賣點之一。
問題在於,管理層要如何把業務導回正軌,讓內在價值發酵,讓盈利止跌回揚,這正是股票能否重贏投資者信心的關鍵。
脫售資產套現固然可解一時之癢,但若管理層對有關資產的未來展望有信心,比如說PRA股權,那在此時脫售未必是好事,只因未必能取得理想的售價,更何況百盛本身既已掌握龐大現金,又何需急於把PRA套現?
至於眼睜睜看著每股10仙現金飛走的股東們,或許該這麼看:與其老想著對整體投資無太大影響的10仙現金,不如更用力想想看,究竟是要繼續把守股票,耐心等待放晴的時刻到來,還是忍痛一刀斬下,認賠退場轉找其他機會吧。(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文:李三宇)